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td指标(土地指标流转)

2023-04-15 14:39分类:沪港通 阅读:

美元自去年5月底以来的涨势可能终于到了强弩之末。

周三,货币市场首次消化美联储到2022年底再加息225个基点,意味着1994年以来最快的紧缩步伐。周三下午发布的最新FOMC会议纪要详细介绍了美联储每年缩表逾1万亿美元的计划。美元即期汇率指数连续第五天上涨,但收盘接近盘中区间的中点。

与此同时,之前跌向周期低点的欧元和英镑则收窄跌幅,收盘仅下跌了几个点。衡量市场头寸和人气的美元即期汇率指数1个月风险逆转指标未能升破3月18日的高点,依然远离周期高点。美元可能已经耗尽了超级鹰派美联储带来的支持,需要外部因素来延续其涨势。根据迪马克TD序列(一个技术指标),美元指数即将走低。

日线图上,所谓的卖出倒计时已在周三完成。通常情况下,在出现这个信号之后,价格将在接下来12个交易日内下跌。自疫情开始以来,迪马克TD序列已5次形成倒计时,除一次外,其余4次均成功预测了趋势逆转。最新信号是否确实意味着美元的回落,还有待观察。

本文源自金融界

要想在股市获利,就必须对成交量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成交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已经成为股市投资的基本共识。

然而,大多数投资者对成交量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仅仅停留在“量增价升”“天量天价、地量地价”等几个谚语之上,无法真正把握成交量背后蕴含的信息。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一知半解,散户往往沦为庄家利用的工具,成为股市中的冤大头。

相反,股市高手无一例外地能把成交量作为衡量和观察市场变动趋向的先行指标,并从中寻找庄家的操盘动向,从而成为股市的赢家。

如何从底部适度放量的股票中挑选黑马?

(1)股价启动初期,单日成交量大于该股的前5日移动平均成交量的2.5倍,大于前10日移动平均成交量3倍。

(2)股价启动初期的单日盘中量比至少要达到10以上,收盘时量比至少要达到2.5以上。

(3)股价启动初期成交量保持温和放大状态,量能乖离率指标VBIAS能够保持3~5天的快速持续上涨,并且在股价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24日VBIAS能多次穿越0轴线。

(4)移动平均成交量VOSC指标大于0轴线,并且逐渐缓慢上移,即使偶遇调整,VOSC指标为正值的时间远多于为负值的时间。

(5)成交量标准差指标VSTD快速上升到该股历史上罕见的极高位置时,表示该股成交量过度放大。这种极高位置由于各种股票的流通盘大小不同和成交活跃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没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投资者可以根据个股的VSTD指标历史表现进行比较。

(6)底部放量个股的成交量虽然和前期相比有明显的增加,但和个股的流通盘相比并不大,每日成交换手率不能超过10%。

股市中三种成交量最佳的介入时机

一、连续缩量收阴线起涨点

连续缩量收阴指的是股票的成交量连续出现萎缩;最后收出阴线,这也是一个股价上涨的信号。

分析实例——力源信息(300184)的连续缩量收阴起涨点

从图1-1中可以看出,该股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股价从22元左右下跌到17元左右,跌幅达23%。

在该股下跌的末端走势中,股价出现了连续的阴跌,对应的成交量呈现出了连续缩量的走势。

此时预示股价起涨点即将出现。在之后的走势中,该股出现了3天的连续上涨,使得股价摆脱了之前的下跌走势,起涨点出现。

分析实例——德赛电池(000049)的连续缩量收阴起涨点

从图1-2中可以看出,该股从28.50元下跌到了21元左右,跌幅达26%,之后该股步入了上涨阶段。

在下跌的结束部位,即在股价运行到22.50~20.30元这一价格区间中,股价呈现出快速下跌走势,且最后收出阴线;而在此阶段的成交量出现了连续的缩量走势,由此预测该股的上涨行情即将到来。

之后该股放量上涨进行了短暂的回调整理,此时即为一个起涨点。随后该股从20.30元上涨到了29元,涨幅达43%。

二、成交量突然放量3倍以上的起涨点

成交量突然放量3倍以上指的是成交量在之前基础上一个大幅度的放量走势,同时这种放量走势是突然的,没有任何事先预兆的。

一般在这样的成交量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大量资金的突然进场或者突然发力。那么既然有大主力进场,我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进行追涨操作。

分析实例——中润投资(000506)的量能突放3倍以上

从图2-1中可以看出,该股股价从12元开始进入了下跌的走势,虽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但是呈现出一种没有动力的低迷状态。

该股股价继续小幅度下跌,在9.80元处出现了企稳,股价开始了缓慢的上涨走势。

在股价上涨到10.50元左右时,在没有任何上涨迹象的前提下,该股突然暴走,股价直接拉出涨停板,成交量也较前面几个交易日出现了3倍以上的放量走势。

由此判断,该股有大资金关注,起涨点出现,投资者可以展开追涨操作。

随后,股价从12元上涨到了17.80元,涨幅达48%。

分析实例——禾嘉股份(600093)的量能突放3倍以上

从图2-2中可以看出,该股股价从8元下跌到了6元时,股价止跌,之后该股走强,逐步摆脱之前的下跌走势。

在上涨3日且出现两日的回调之后,该股重新步入上涨走势。同时第二个交易日出现了大阳线拉升股价,且成交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放量走势,放到了之前成交量的3倍以上。

这一特殊的上涨,伴随量能的突然放大,显示的是该股的一个超跌反弹,在此位置有大量的抄底资金进入,使得该股出现了放量大涨,由此可以判断起涨点出现。

随后股价继续上涨,从6.80元上涨到了8.36元,涨幅达23%。

三、尾盘冲高放量带来的起涨点

尾盘冲高放量指的是在当天的交易之中,股价在临近收盘的半小时内出现的冲高放量的走势。这种走势特征显示了该股主力在护盘,不能让股价下跌得太厉害,同时防止市场中其他抄底资金的进入。

由此看来,尾盘冲高放量是一个买入的信号,根据这样的走势特征,就可以找到起涨点。

分析实例——天业通联(002459)的尾盘冲高放量

从图3-1中可以看出,该股在这一阶段出现的是一个上涨走势,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从13.77元上涨到了23元左右,涨幅达67%。

通过图3-1中的标识,我们知道该股的一个明显的起涨点出现在21日之后的几个交易日中。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答案是运用尾盘冲高放量的起涨点分析。

图3-2所示为天业通联分时走势图

从图3-2中可以看出,该股的确在当天收盘前半小时出现了冲高,并且成交量在这一时间段里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放量。

从尾盘的冲高放量来看,这是主力机构的刻意护盘所为,显示了该股的一个上涨买入信号。由此,可以认为该股在之后的走势中一定会出现较好的起涨点。

分析实例——ST张家界(000430)的尾盘冲高放量

从图3-3中可以看出,ST张家界正处于一轮新的上涨走势之中,整个走势使得股价从7.46元开始,上涨到9.83元结束,期间股价上涨幅度达到了32%。

在该股的日K线图中,我们很容易地找到了该股的一个起涨点。由图3-3中所示的位置,我们知道该起涨点出现在这之后的走势中。

到底该股出现了怎样的走势变化,使得我们能够在之后的走势中确立股价的起涨点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对当日分时走势图详尽分析。

从图3-4中可以看出,该股在当日的走势中的确出现了一个尾盘冲高放量的走势。

该股这样的走势显示了主力机构的护盘行为,预示着股价在这之后的上涨走势,由此可以判断出该股在这之后出现了起涨点。

最后,价格的变化只有与成交量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才具有判断与预测的意义。价格形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趋势的“反转”或“延续”提供一些判断上的帮助,但是趋势变化的有效性及持续性仅靠价格形态是无法确定的。另外,多数的“整理形态”都有可能演变成“反转形态”,这些都需要与形态发生时成交量状况一同验证。

成交量是散户与主力进出股票的筹码,是趋势演化的动力源泉,同时也能折射出散户的买卖意愿、主力的操作思想,因此,在分析价格形态的时候,必须要与形态下方的成交量变化结合到一起,才能有效地判定出价格形态所具有的确切功效以及市场意义。

通常,经典的东西必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未必就是最精华、最实用、最能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的武器。人们在学习传统“价格形态”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它的“经典性”,又有谁思考过它的实用性呢?肯定有很多的“技术派”人士不同意这个观点。那好!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或你的朋友有没有在每轮行情中都利用一些经典的“价格形态”来获得过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投资回报呢?即使有的话恐怕也很少吧!

这些经典“价格形态”虽然从几百年前沿用至今,却很少有人对它的实际功效进行过反思。作为实盘交易者必须从实战角度出发,以科学而客观的态度,给它们在市场中以合理的定位。在这些传统的被誉为经典的“价格形态”中,成交量的变化多数是跟随着价格的涨跌而相应地增减的,这也是对“上升有量”、“下跌无量”的最好注释,不过也另有深意。

无论是“反转形态”还是“整理形态”,最终的突破都要选择上升与下跌两个运行方向,然而价格的上升要比下跌复杂得多,上升需要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点位、特定的成交量等,下跌对外部条件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尤其是在成交量方面,无论是缩量、放量、恒量都可以导致股价大幅下挫,因此我们把后面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底部反转形态”及“上升整理形态”的研究上,“顶部反转形态”与“下跌整理形态”只一笔带过。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东省枣庄市主委、山东省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王凌曾多次到农村实地调研,她表示,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和土地流转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形成“省、市、县(区)、镇四级政府+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的土地流转保障金制度,深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山东省枣庄市主委、山东省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王凌。受访者供图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枣庄市以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逐步通过“自主流转出租”“土地托管入股”“龙头企业承包”等方式,开展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土地规模化经营成效初显。

王凌多次到峄城区的田间地头调研,并了解到当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情况:打破原有家庭经营边界,实现了减垄增地、减沟增地、减路增地,有效增加粮食生产面积3%-6%;土地深翻、种肥同播、宽幅精播、播后镇压等农业技术加速运用,实现增产10%-20%;农村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村集体平均增收3万元以上,也造就了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实用人才。

“调研中我发现,在深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制约瓶颈。”王凌分析认为,当前土地规模化经营仍普遍存在如土地流转规模占比低、规模化经营主体小而散、规模化生产经营质效不高等现象。一是土地流转意愿低。部分农民群众仍有较重的耕地情结,仍把土地作为最根本的生活保障,不愿长期出租或转包他人经营。二是规模化经营波动大。流转期限短,基础配套投入不足,如缺乏烘干、晾晒、存储等设施建设用地指标,部分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维护不及时等等,导致部分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出现亏损,严重的会放弃经营权。三是流转土地底数不清。在早期耕地承包到户因丈量、分配不严格,相当一部分群众实际耕种的亩数多于应分到的亩数,在土地流转时旧账新翻,增加矛盾点,严重阻碍土地高效流转。

王凌建议,应深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全面激发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夯实基础,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一是夯实土地基础信息。建立农村土地基础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明确土地用途,重点解决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全等问题;辅助建立动态更新系统,便于日常监督管理,时刻警惕用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

二是夯实涉农项目规划。项目规划秉承“大规划下嵌套小规划”的原则,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等涉农项目建设与规模化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对已形成规模化经营、符合条件的主体要优先安排、优先提供,放大项目效应。

三是夯实要素保障投入。对于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农机具应用、先进农产品开发力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支撑。

“同时,探索创新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服务的机制。”王凌表示,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以乡镇经管站为主体,增加“市场服务”“纠纷调解”“流转监管”“信息咨询”等职能,突出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专业、权威的流转评估报告,避免产生矛盾纠纷。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由“省、市、县(区)、镇四级政府+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的土地流转保障金制度,避免因经营主体变更土地用途导致的“非粮化”“非农化”以及经营主体亏损、破产而出现的伤农现象。

“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王凌说,土地流转事关广大农户切身利益,事关规模化经营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统筹考虑群众的信任度、风险控制度和集体经济增加度,坚持就近、集约原则,严格把关选择有实力的经营主体,解决机力、人力矛盾和投入不足问题,避免出现一个主体在多地经营的现象,不利于后期管理。

 

图片来自网络

 

一、确权推广期间承包地流转率提升速度有所放缓

(一)承包地流转率在“长久不变”提出后快速提升、在确权推广期间增速放缓

产权稳定与清晰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农村土地顺畅流转的关键。特别是在城乡经济结构转型中,迁移就业和土地转出往往是同时决策的过程,实现土地产权与土地自用的脱钩、以及土地产权与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的脱钩,无疑有利于释放潜在的迁移就业和土地转出需求。

中国政府为进一步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二轮承包“30年不变”基础上,2008年进一步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后续配套措施包括:(1)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地权与户口脱钩,保护进城农民的土地权利;(2)明确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3)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障“长久不变”的落实。

在2008年提出“长久不变”后,全国承包地流转率加速提升。2005年全国承包地流转率仅为4.57%,2007年比2005年仅提高了0.67个百分点、变为5.24%;而2008年比2007年提高了3.60个百分点、变为8.84%;2014年比2007年提升了25.12个百分点、变为30.36%,7年间平均每年提高3.59个百分点。但在承包地确权快速推广期间(2013-2018年)流转率提升速度开始放缓,特别是2015-2018年间流转率仅由33.3%提升至38.3%,平均每年仅提升1.67个百分点。

在政策上,确权被描述为是“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本手段”,是健全“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那么,为什么确权的推广却伴随着土地流转增速的放缓?从政策推广的视角来看,是确权政策的落地会抑制农户土地转出,还是由于政策落地促进土地转出的效果有限、相反政策推广过程会妨碍土地转出?

(二)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禀赋效应”解释在理论上存在疑难

一些研究,例如罗必良(2019),从“禀赋效应”角度对此进行理论解释。认为农民会将情感价值赋予自己的土地,使土地表现出人格化财产的特征;这时,与转入他人土地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出让自己的土地所要求得到的价格更高,即所谓的“禀赋效应”;确权通过强调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以及确地到户,进一步增强了这种人格化特征,加剧“禀赋效应”、增加出让要价,从而抑制流转。

但是,该逻辑面临下列质疑:首先,人格化特征更多体现在住宅等生活资料上,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农民会不会倾注以及会倾注多少主观情感并不明确;其次,即使农民会倾注情感,但主观情感评价的凝聚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认为一旦确权农民就会立即大幅度提升对承包地块的主观情感评价和出让要价;最后,中国土地交易主要是短期流转而非永久转让,而禀赋效应对短期租赁的适应性可能大打折扣(王士海、王秀丽,2018),另外土地不像房屋,即使转出也大概率会保持原样且可以随时访问,土地转出到底会不会损耗较多的情感评价并因此进行补偿式的额外要价也并不明确。在经济理论中产权保护一直被视作市场交易的基础。即使是像住宅这样具有人格化特征的物品,也很难认为产权保护的“禀赋效应”会占据主导,以至于加强产权保护会抑制市场交易。

(三)确权实施过程中蕴含的“不稳定”因素可能是流转增速下降的原因

现有文献中没有充分讨论的是,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权利界定与确认的过程,它在推广期间本身也会降低地权的稳定性。政府在提出“长久不变”后开始配套推广实施确权颁证工作,一些人会误以为“长久不变”将从确权之后开始。尽管中央明确要求不能借机调地,然而确权期间土地调整并非个案。一些农民可能会担心村庄借机调地或担心所确认地块及“四至”与实际不符而失去部分土地。这时,他们就可能暂缓迁移就业和土地流转决策。下面将从承包地确权在实施过程中蕴含着地权不稳定因素的角度来解释政策推广期间土地流转增速放缓的现象,并评估确权政策从预期到落地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差异。

 

二、从预期到落地:承包地确权对流转的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一)确权政策预期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

科学评估一项政策的影响,需要区分无政策时、预期会实施但政策尚未落地时以及政策落地后几个不同阶段的情况,若不考虑政策预期的影响则会带来估计偏误。就确权政策实施对地权稳定性预期的影响而言,仅做出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规定而没有配套进行确权时,大部分农民的产权稳定性预期处于较高水平;预期即将实施确权时,部分农民可能担心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土地调整或权属争议等改变承包关系的事件,从而降低地权的稳定性预期;确权完成后,农民的地权稳定性预期不但有所恢复还会提升。

可能的权属争议包括:(1)相邻地块农户在确权时更改边界或边界本身模糊。对于那些转给相邻地块农户或同相邻地块合并转出、失去边界标识的地块,如何确定各自的承包面积和四至可能是农民非常关心的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譬如,少数农户二轮承包时没有分到土地、分到的土地已被征占、农业税时代转给他人代耕代缴却没有明确是否要归还或改变了不要归还的决策、新开垦和集体预留机动地的处置,等等。

因此,对实施确权的预期会阶段性地降低农户的地权稳定性预期,使他们有激励留在农村以便在确权登记时以及在可能发生的土地调整中维护自己的土地权利,并暂缓迁移就业和转出土地决策。

(二)确权政策落地对农户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

确权既明确了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也明确和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能(如,抵押担保),并保障了“长久不变”规定的落实。理论上,政策的落地可能通过三个途径影响农户土地转出决策。

1.“长久不变”与地权稳定性预期。作为落实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本手段,确权无疑可以提高农民的地权稳定性预期。过去,虽然国家已做出承包期内“不得调地”的规定,但违规调地仍时有发生。虽然限制流转的政策早已取消、土地承包权早已与土地自用脱钩,但在土地调整中撂荒的耕地一般会被分配给他人、户口迁出的个人特别是家庭一般会失去分配资格、户口虽未迁出但全家长期脱离村庄且调地时没有返乡或委托他人代为申诉承包权的家庭也有可能丧失资格。承包权与居住地(或户口所在地)相挂钩时,农民可能因为担心二轮承包到期时或到期前村庄会调地,从而没法放心地选择举家迁移并转出承包地。由于违规调地的存在,仅在政策法规层面规定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还不够,还需要确保它的落实,并最终在农户认知的维度提升他们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

理论上,确权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并统一颁证,有利于农民抵制违规调整、提升他们的地权稳定性预期。但它的实际效果可能比较有限:因为大部分村庄本就执行国家调地规定并且在此之前已经建立了清晰的登记簿并颁发了证书,“长久不变”可能甫一提出就已经让大部分承包户吃上了定心丸,并不需要等到村庄启动与落实确权工作;而对少数有调整惯例的村庄而言,其中一些原本缺乏登记簿与证书的村庄会受到约束,但一些农民可能仍会存有即便确权也会调地的担忧。

2.“确地到户”与流转交易成本。上述承包关系不稳定下举家迁移面临的失地风险,在广义上也可归为交易成本。此处主要讨论实施流转交易产生的产权风险、谈判及合约治理成本。

(1)不涉及地块合并经营的流转。除了撂荒或举家(户口)迁移面临失去承包地的风险外,转出的承包地还可能面临转入方违约无法按时收回、以及转入方短期经营降低土壤质量等产权风险,这种担忧会抑制转出或使农户选择将土地无偿转给值得信任的亲友(王亚楠等,2015;陈奕山等,2017)。确权以法律凭证为载体使对承包关系的认同不再局限于村组内成员之间,可能有利于签订正式合约、减少交易纠纷、扩大交易对象范围并促进流转交易的达成(付江涛等,2016)。

(2)涉及地块合并经营的自发流转。极度细碎化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随着劳动成本的攀升,细碎化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地块层面的规模经济日益明显(顾天竹等,2017);经营者开始愿意为转入与自家地块相邻的或面积大的地块支付更高的每亩租金(纪月清等,2017)。土地的零散流转面临着需求不足的问题;涉及地块合并经营的流转,如转给相邻地块农户或同相邻地块一起转给他人,又面临着转入方更改地界而无法足额收回土地的产权风险。过去为了少交农业税,承包合同或证书上写明的面积往往小于实际面积,这会加剧上述担忧。旨在“查清承包地块面积和空间位置”的确权政策将有利于农户放心地参与合并流转。

(3)涉及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非农就业发展等所释放出来的、空间分散的小地块通过自发流向相邻地块农户或同相邻地块合并转出,面临相邻农户未必有转入或共同转出需要等问题,所能起到的消减细碎化的作用相对有限。组织涉及众多承包户、涉及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是实现地块层面规模经营的有效措施。连片集中流转可以使转入方充分享有地块规模经济收益,因而面临更高的交易需求。经常可以看到转入方愿意为连片流转的每亩土地支付2~3倍于零散流转的租金。组织一片土地的连片集中流转往往面临3类群体:①在零散流转的低租金下愿意并已经转出土地的群体;②虽然仍经营土地但当租金提高到连片流转的高租金时将愿意转出的群体;③即使能获得连片流转的高租金也不愿意转出的群体。实践中,组织连片流转的集体决策的关键是进行“等质等量”土地置换,以便形成保持不愿意参与者状况不变而使参与者状况变好的“帕累托改进”。“确地到户”强化了对地理位置固定地块的产权保护,这种“产权地理垄断”会增加农户的要价能力和产生类似“钉子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当连片流转的集体决策因为出现一票或几票否决的“独裁者”而失败时,租金会降低为零散流转时的低水平,第②类群体不再转出,转出总量减少。

3.“确权强能”与流转双方的土地价值变化。确权可能通过不对称地增加土地对流转双方的价值,使土地转入需求和转出供给曲线上移幅度(分别代表转入愿意支付的最高租金和转出愿意接受的最低租金)有别,从而改变交易数量。以土地抵押权赋能为例,过去的政策实践主要进行种植大户流转经营权的抵押试点,抵押价值仅赋予了转入方,这会增加土地转入需求但不影响转出供给,市场均衡租金和土地流转量将会增加。但流转经营权抵押试点最终以失败告终:因为种植大户并不会多此一举地先一次性付清多年租金再向银行抵押贷款;而每年支付租金时种植大户仅购买了一年经营权、并无抵押价值。一些地方继而试点承包经营权抵押,抵押价值赋予了承包户,但这是否影响土地流转还取决于土地转出是否妨碍抵押。另外,中国大多数农户承包地面积过小、无法还款时进行处置的成本过高,难以成为抵押品(钟甫宁、纪月清,2009);并且在当前的实践中农村土地抵押仅在少数地区试点而未推广,可能并未对流转产生实际影响。

短期效果来看,承包地确权政策的落地对转出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在地权稳定性预期和交易成本这两方面,前者具有促进转出的机制、后者既有降低自发流转交易成本促进土地转出的机制也有增加依赖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的交易成本并抑制土地转出的机制,实际影响有待进行实证测度。

 

三、确权各阶段影响农户土地转出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设计

笔者于2015和2018年初在江苏省9市组织了两轮农户调查。调查设计如下:从江苏2014年确定的16个确权整体推进县中抽取9个县、并在每县所属地级市抽取1个对照县,共18县;每县随机抽取3~4个行政村,每村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组);为克服常住户抽样调查遗漏举家迁移户的问题,采取以地查户方式抽取承包户,对无法面访农户通过知情人代答收集2010-2017年土地转出信息。

(二)实证结果:即将确权的预期抑制了土地转出,政策落地后仅有所恢复、无显著促进作用

确权政策是渐次推广的,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评估。将确权划分“启动前、启动后颁证前、颁证后”三大阶段,并分别设置相应的虚拟变量。结果表明:确权启动前1~2年虚拟变量(以确权前3年及以上为参照)对农户土地转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即将开展确权的预期会抑制土地转出。颁证后第1~3年的虚拟变量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符号为正,但统计上均不显著。可能源于确权政策的落地一方面通过提升地权稳定性促进土地转出,而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产权地理垄断”不利于组织依赖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使土地租金处于零散流转的低水平从而抑制了土地转出。

稳健性分析包括:(1)更换政策预期变量。以本县其他村实施确权的比例作为政策预期衡量指标,发现它会显著减少未确权村庄农户的土地转出。(2)更换因变量。以举家迁移和农家肥投入为因变量,同样发现本县其他村实施确权的比例会显著减少未确权村庄农户的迁移与农家肥投入。

如果不考虑政策预期的影响,错误地将确权预期阶段划归“无确权”阶段,例如根据有无确权证划分有无确权政策,则会高估确权的正向影响。本文根据这种错误分类得到的结果是确权会显著促进农户的土地转出。与前述影响不显著以及确权推广期间全国承包地流转增速放缓形成了对照。

 

四、保持承包关系稳定、消减经营细碎化的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建议

(一)坚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既有制度改革方向

2008年提出“长久不变”后承包地流转的加速增长、以及确权政策推广中蕴含承包关系“不稳定”因素带来的流转增速放缓,均说明“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以便将土地产权与土地自用、与居住地和户口脱钩,对于实现农村人口顺畅流动和土地顺畅流转的重要性。现阶段,对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和家庭而言,土地不仅仅是一项财产,还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是就业不稳定和保障制度不健全时的重要退路、是年老难以获得受雇机会时的自雇选择。“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是让进城农民吃上“定心丸”,以便在当期选择举家离开农村和农业的重要手段。这样的产权安排除了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外,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稳定意义。政府在有充分财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高保障与高福利之前,也应该充分利用农地与农村目前仍然具备的社会稳定器功能,以便低成本地应对诸如“新冠”之类的不利冲击。

在二轮承包即将到期之际,应加强承包关系“再延长30年”的宣传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再延长30年”的规定,并于2019年出台了《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加强宣传和落实,使“长久不变”深入民心,有效提高农民的地权认知、稳定农民的地权预期。

(二)区分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承包地块不变,继续深化改革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确权颁证落地没能如同政策预期那样显著促进农户转出,这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和治理“确地到户”通过强化“产权地理垄断”所具有的负向影响机制。应当认识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并不要求承包地块也长久不变,可以在保持农户承包地总面积和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承包地块置换。保持承包地块不变的好处是有利于仍经营承包地的农户进行长期土地投入,坏处是不利于将空间上零散释放的转出地块通过置换形成连片流转和规模经营。

一味强调承包地块长久不变或承包地块经常会变的“土地银行”制度可能均不可取,良好的制度设计应该权衡乃至兼顾经营承包地农户的长期投入效率和经营转入地农户的规模经济效率。从权衡来看,在像江苏这样土地分配极度细碎化且非农就业机会充分、承包经营逐渐让位于流转经营的地区,消减土地细碎化的现实意义可能远大于促进土地长期投入的现实意义。从兼顾角度来看,需要在承包地置换过程中充分补偿农民过去在承包地上进行的长期投入以便维持他们未来进行长期投入的积极性。

(三)组织基于土地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有效治理后确权时代的土地细碎化经营问题

连片集中流转除了具有提升农业规模效率的意义,还可能具有良好的公平含义:由于进城的新一代农民大多将土地交由滞留在农村的父辈支配,通过连片集中流转产生土地增值并提高租金水平还将有利于提高处于经济弱势、逐渐丧失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口的福利。关于连片集中流转有以下3条具体建议:

1.尊重农民经营承包地意愿,对不愿参与连片转出农民进行土地置换。即使在非农就业机会充分地区,仍会有较多农民有经营承包地意愿,例如接近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但仍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再比如受宏观经济波动、产业结构转型等影响而返乡的农民。为发挥土地就业保障功能并充分利用劳动资源,需要维护农民最基本的承包经营权利;在组织土地连片转出时需要尊重个体差异与农民意愿,采用承包地置换形式进行治理而不是通过“做工作”让他们放弃土地经营。

2.尊重农民补偿诉求,以一致同意规则组织基于自愿置换的土地连片集中流转。发挥村集体组织协调公共事务的优势,基于农民意愿进行承包地置换,推进土地连片集中流转。在承包地置换中需要尊重农民诉求,对地力保护投入等形成的土地质量差异进行充分补偿和对等置换。

3.以二轮承包到期等为契机,以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组织基于强制置换的连片集中流转。通过灵活的产权制度安排有效治理整片化土地利用中的“钉子户”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经济增长“中国速度”背后的秘诀之一。在土地分配极度细碎化背景下,中国农业用地同样存在整片化利用问题和“统”的需求。为避免确地到户后因强化“产权地理垄断”而产生连片流转集体决策“钉子户”和“独裁者”问题,应当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安排的优势,明确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在组织连片流转中的职责与行为规范。例如,规定村集体可以按照村民议事原则,当超过一半(或三分之二)农户愿意参与连片集中流转时,有权将不参与者的承包地块“等质等量”地置换到他处。然而,太过频繁与不定期的置换会使仍从事承包地经营的农户面临承包地块随时会变动的风险,不利于他们对承包地进行长期投入,因此也需要加以限制,如明确规定15年或30年进行一次。二轮承包到期将会是一个重要契机,应当抓紧研究面向2035年与2050年的土地延包方案。建议要求村庄根据少数服从多数规则决定是否同时进行承包地延包和连片流转的组织工作:对有此需求并且投票决定组织连片流转的村庄,可以把愿意转出承包地的农户和愿意经营承包地的农户分开,分置于不同地片或于同片土地各置一侧,从而有效地把过去多年积累下来的、空间分散的转出需要集中在一起,实现地块层面的农业规模经营;也会有一些村庄无此需求、即使进行投票也会选择不组织连片流转(比如承包地块本身较大、丘陵、或生产种类与技术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块规模经济等使得连片流转并不具备大幅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和租金的作用),对这些村庄应当严格按照确权颁证结果进行延包,既维持承包关系不变也维持承包地块不变。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7期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股票(300176股票代码)

下一篇:大盘点数和市值的关系(现在大盘点数)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