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无人车行业(无人驾驶概念股)

2023-07-07 21:41分类:波段操作 阅读:

文 | 李安琪

编辑 | 李勤

10 月10 日,英伟达在慕尼黑举办的 GTC Europe 2017 推出了两个重量级产品: 1)世界上首个针对无人驾驶出租车打造的车载计算机 Drive PXPegasus; 2)自动驾驶汽车可以感知内外部的软件开发者套件 Drive IX SDK。

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得许可的企业之一。获得许可后,小马智行将有序推动10辆无人化测试车在政策先行区划定的范围和时段内开启“整车无人”的道路测试。远程安全员将通过远程协助平台对测试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并在必要情况下对车辆进行远程协助。

(二)无人驾驶概念股名单分类一览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华安证券认为,自动驾驶打开下游应用空间,毫米波雷达等感知层率先受益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公认的三大关键感知技术。毫米波雷达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精确的距离和速度信息,探测距离也比较远,可以全天候(夜晚、雨天等)工作。77GHz雷达尺寸更小、功耗更低、带宽更高、分辨率更好、探测距离也更远。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规模普及,相关核心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的市场需求量也随之上升。根据IDC的预测,2024年全球L1-L5级自动驾驶汽车出货量预计将达到约5425万辆。假设每辆车平均5颗毫米波雷达,价值量在1000元,则每年的市场超过500亿,空间巨大。感知层对于ADAS系统工作性能至关重要,需要硬件配合信号/数据处理、与自动驾驶AI算法的结合。未来两类企业较为受益,一类是芯片设计类公司,一类是将雷达模块和ADAS算法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前者是国产替代逻辑,后者的核心在于基于场景的软件和算法能力。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易控智驾运营的宽体车规模已达162台,无人矿车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50万公里,安全员常态化下车运营250余天。

这是世界物流的第90次推送

加入社群请后台回复“社群”二字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商、外卖、生活服务等需要配送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无人配送逐步获得资本的青睐,进入到了大众视野。

行业入局者众

无人配送简而言之就是应用无人机、无人车等信息科技开展快递物流配送的方式。

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提出了无人机送货计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幻想”也逐步落地变为了现实。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不少电商、物流、外卖企业纷纷加入无人配送。

比如,阿里依托于已经掌握的快递接驳物流网络,很早就投入对无人配送车产品的研发。

无人配送车“小蛮驴”、蜂鸟即配的无人机产品“青蜂”等都是阿里的产物。

将自己定位于智能物流网络平台的菜鸟网络也在发展无人配送。

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菜鸟自己研发的末端配送机器人小G已经运营了一年多。

京东也在积极研发无人配送车,并获得了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的授牌,在陕西省全域进行物流配送多式联运试点,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智慧配送站今年已经在陕西西安投入使用。

另一家电商苏宁易购的无人配送则是由无人车、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组成,末端的“最后一公里”交给机器人进行配送,无人机则在浙江、安徽农村地区实现了常态化运营。

此外,顺丰也在积极布局无人配送。2017年,顺丰已先后实现了水陆两栖无人机、大吨位无人机的试飞工作。目前,顺丰的无人机机队已初见规模。

在资本的加持下,无人配送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并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

无人配送优势明显

可以看到,无人配送正成为互联网巨头和资本追逐的新焦点,在资本的催促下,无人配送产品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脚步也正在加快。

那么,为何各大企业都如此青睐无人配送这条新赛道?

一方面,不断增长的业务量给末端物流带来了极大的配送压力。

随着我国电商的发展,快递与即时配送业务增长迅猛。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083亿件,同比增长29.9%。业务量的增长无疑给末端配送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用工难问题使末端配送压力加剧。

从2013年开始,我国适龄劳动年龄人口就在逐年下降,劳动人口数量与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缺口。

再加上行业整体低工资、高强度、平台约束力较弱以及基本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使得配送一线员工工作不稳定,造成“用工荒”难题。

面对末端配送需求与日俱增、劳动人口不断下降等多重压力,无人配送车有望成为“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方案。

一是无人配送车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部分人工,能够减少对配送人员需求,解决快递员流动大、雇佣难问题,也能很好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

而且无人配送车没有驾驶舱,不需要安全员随行,未来运维人员与车辆可达1:20,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二是无人配送车可以替代快递摩托车、三轮车,并且其行驶速度低,可有效避免严重交通事故。

在发生危险时,其载货装置可“自我牺牲”,保障其它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三是用户与无人配送车通过网联功能,可定制化服务,减少重复配送,提高配送效率。

在实现精细化运营的同时还能优化消费者体验,正因如此,无人配送逐渐成为众多企业争相布局的领域。

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得益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资本的投入研发,目前国内无人配送车已拥有完整产业链,并开始小批量生产。

无人配送商业化未来可期,不过,无人配送发展尚早,目前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无人配送的监管范畴尚未明确,游离于交通监管之外。

无人配送车是属于“机器人”还是“车辆”,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这些都没有明确。

而且对无人配送产品的管理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其在道路事故中法律责任主体也不清晰。

其次,无人配送车缺乏安全、道路测试标准,无人配送产品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无人配送车法律属性不清晰,对产品生产管理体系难以形成行业规范,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而且,无人配送车真正上路需要测试准入,对其他的交通参与者安全予以保障,目前该方面仍属空白。

另外,无人配送缺乏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支持。

目前,无人配送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配套设施也尚未完善。

缺乏停靠点建设、充电设施建设、V2X等配套设施支持。

同时,缺乏通讯基础设施的支持。无人配送产品与运营方之间联系主要是通过网络,通讯的稳定性、即时性影响着车辆安全。

而目前缺乏专用信号通道,通信稳定性不够,这也是一大挑战。

另外,在现实环境中,众多不稳定性因素也对无人配送车的感知、定位以及决策规划提出了较高的挑战。

比如,行驶的自行车、电动车都可能与无人配送车产生较多冲突。

建筑更密集、路边树木遮挡较多,可能造成卫星定位信号丢失或飘移。

所以,无人配送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建议还是要尽早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将无人配送车列入法定交通参与者,实施归类管理,明确投资、准入、路权、牌照等管理要求,并完善相关标准加以引导。

同时,也要建立无人配送车领域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无人配送产品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共识,助力加强产业上下游合作,推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国内无人配送产业前景是比较可观的,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管理标准体系的健全,未来,无人配送必将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促进物流运输业更好发展。

本文完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600871股票(大盘指数)

下一篇:600983股票(股票开户)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