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医改龙头股(三明医改概念股)

2023-04-14 10:39分类:成交量 阅读:

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剧烈的震荡,但在危机的背后,也孕育着新的生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还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衍传2000多年的中华瑰宝--中医药在这场持续未完的疫情下,再次闪耀出光芒。

1、永安药业

最新价:14.60

短期趋势:市场最近连续上涨中,短期小心回调。

中期趋势:有加速上涨的趋势。

公司亮点: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国外保健食品的进口与销售;与健康领域相关的股权或实业投资,以及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等。主要产品有:牛磺酸产品、环氧乙烷产品、保健食品。公司系国内乃至全球牛磺酸行业的龙头企业。

投顾分析:今日上涨10.02%,股价14.60元高于短线压力位11.10。上穿短线压力位一般表明短期趋势转强。当前已强势突破压力位11.10,若能站稳,意味着上涨空间打开。

2、明德生物

最新价:131.27

短期趋势:强势上涨过程中,可逢低买进,暂不考虑做空。

中期趋势:回落整理中且下跌趋势有所减缓

公司亮点: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为快速诊断试剂、快速检测仪器、检验服务、代理产品、软件产品、技术服务。公司快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体外诊断产品,开发的降钙素原(PCT)检测试剂盒是国内首家实现床旁、快速、全血定量检测的注册产品。

投顾分析:今日上涨10.00%,股价131.27元高于短线压力位125.09。上穿短线压力位一般表明短期趋势转强。当前已强势突破压力位125.09,若能站稳,意味着上涨空间打开。

3、双成药业

最新价:7.39

短期趋势:市场最近连续上涨中,短期小心回调。

中期趋势:有加速上涨的趋势。

公司亮点:公司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基泰”药品质量和适应症与原研参比制剂一致,并已获得原研药注册地意大利药品管理局颁发的注射用胸腺法新(基泰)上市许可证,质量层次已达到和原研药同等的标准。报告期内该产品销量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4%,位居同类产品前列。

投顾分析:今日上涨9.97%,股价7.39元高于短线压力位4.52。上穿短线压力位一般表明短期趋势转强。当前已强势突破压力位4.52,若能站稳,意味着上涨空间打开。

 

导语:罕见的、通吃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中国医疗龙头公司。
自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前期被主力疯狂炒作的口罩概念股,开始进入第三波行情。随着国际疫情的不断爆发,一些具有海外医疗销售业务的公司也被市场挖掘出来,走出了独立分化上涨的行情。

这也就意味着,防“疫”板块依然存在着投资价值。 特别是对于拥有二十年海外销售先天优势,以及境外销售占据半壁江山的迈瑞医疗来说,国际疫情的持续爆发让这家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龙头公司,受益颇深。

自国内疫情爆发以来,迈瑞医疗的股价最高上涨至275.54元(复权价),总市值高达3242亿元。虽然近期受到外围股市的影响,股价有所回落,但整体股价也上涨了近30%,远高于医疗器械板块(申万二级行业)12%的涨幅。疫情的加速下,迈瑞站在了医疗器械的风口上。
01 风口的形成

2016年,迈瑞以33亿美元完成了美股私有化退市。两年后,它以发行价48.80元/股在A股创业板上市。截至目前,仅一年多的时间股价就上涨了近5倍。

迈瑞医疗的股价如此强势,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因素:

1、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刺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30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72%,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5%左右)。

2、政策面刺激: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等政策,使得基层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替代进口的速度加快。

3、“自研+并购”模式让公司的业绩平稳增长,由此获得主力资金的青睐。截止3月20日收盘,外资持股量为4632.93万股,持股比例为3.81%。

与此同时,全球疫情的爆发也给迈瑞医疗未来的业绩增长,迎来了极大利好。

国内疫情期间,迈瑞医疗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建立了“三大产线军团”(生命信息与信息支持军团、体外诊断军团和医学影像军团)来进行抗“疫”。

截至3月,迈瑞医疗累计向湖北定点救治医疗机构捐赠总额3300万余元医疗设备,其中向武汉同济、协和医院捐赠2200万元医疗设备,并且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捐赠总额约1100万元的设备。

春节期间,亚洲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中心--迈瑞光明制造中心更是在大年初二便提前开展生产,保证产品供应。同时,迈瑞还为北京地坛医院提供“定制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解决方案”,并且向地坛医院交付了逾千台设备(包括监护仪、呼吸机等)。

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7日6时30分左右,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超过133万例,防疫设备需求与日剧增。在国际疫情爆发之后,迈瑞医疗率先收到了意大利政府紧急采购的近万台抗疫设备订单,主要为监护仪、呼吸机等产品,英国也有订单。

迈瑞医疗在北美、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超过30个国家设有40家境外子公司;在国内设有16家子公司,超过40家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全球化研发、营销及服务网络。

从产品结构来看,迈瑞医疗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主要有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体外诊断类产品、医学影像类产品三大主营业务,2019年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8.3%、35.12%、24.4%。

迈瑞医疗产品结构 来源:公司财报

比如,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点设备监护仪,公司在国内市场具备绝对领先优势,市占率达40%,居国内第一,远高于第二、三名的飞利浦(24%)和GE(9%)。另外,监护仪在国际市场的市占率超过10%,居世界第三,仅次于飞利浦和GE。

去年,公司品类齐全的体外诊断板块的增速最快,特别是曾经被国际巨头垄断、技术壁垒高的化学发光,在进口替代大空间下成为了公司的重要增长点。

除了三大产品领域之外,公司也在布局微创外科领域业务,目前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气腹机、光学内窥镜、微创手术器械及手术耗材等。

从销售区域来看,以国内销售份额居多,收入比例为58.39%,其次为北美(9.53%)、欧洲(7.98%)、拉丁美洲(6.57%)等。由此可以预见,基于迈瑞医疗本身已经拥有非常丰富的海外销售经验。上述优势都会引来更多订单,从而提升迈瑞的业绩。
02 “内圣外王”成长史

作为医疗器械龙头的迈瑞医疗业绩如何?

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公司业绩整体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过去六年间,迈瑞的总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3.28%,净利润CAGR为22.88%,可见其盈利能力非常强。而且,随着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公司的负债率也从最高时的64.52%下降到28%。

最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迈瑞的产品已经从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与强生、美敦力等跨国药企巨头相抗衡。 根据财报显示,公司在全球设有八大研发中心,共有2500余名研发工程师,研发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一直保持高于同行的水平。

以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研发投入为例,迈瑞医疗投入了14.2亿元排名第一,超过第二至第四名之和,2019年这一数字继续增长,达到16.49亿元,且公司多年来研发费用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

但迈瑞医疗的发展史颇为“曲折”。如今公司形成的“自研+并购”模式,事实上经历过了“初创+创新+上市融资+大规模并购+升级自研”的漫长过程。

1991年,李西延创办迈瑞医疗,他之前是医械行业“黄埔军校”安科的办公室主任。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他讲过成立迈瑞的初衷:

“外国公司垄断了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价格高昂。一台简单的监护仪售价就高达13万人民币。老百姓根本用不起,因为医院的设备购买成本太高。我们希望打破这一局面,否则中国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可能永远解决不了。”

用一句话概括,迈瑞的成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最开始迈瑞是以代理为主。公司成立一年后,开始走自主研发道路,但是这条路极为艰难,走得并不一帆风顺。在1997年迈瑞的营收达到1亿元,不过由于研发投入需要巨额资金,急需现金流输血。

尴尬的局面从1997年开始得到缓解,之后,迈瑞陆续收到了华登集团、高特佳、高盛等国内外投资集团的投资。1999年,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标志着迈瑞的自研产品真正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2000年开始,迈瑞的监护仪、超声诊断、体外诊断等一批自研产品,陆续成为了迈瑞开拓海外市场的销售利器。

与此同时,迈瑞的内部改革也在2006年左右初见成效:

1.通过发放期权,实施导师制的形式来稳住骨干员工,优化内部结构;

2.出台“工作3年以上员工可申请转岗”的措施来完善公司造血机制;

3.成立“平台化组织”让研发、市场部门沟通协作,提升效率。

4.另外,对于核心研发部门,公司进行放权,设立双通道制,出色的研发人员更是可以直接享受与管理层一样的待遇,极大的鼓舞了人心;

随着盈利能力的提高,迈瑞医疗于2006年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医疗设备企业海外上市的公司,扩大了海外市场的知名度。

上市之后,迈瑞通过大举并购来扩展海内外销售渠道。 2008年,公司完成对监护仪厂商Datascope的国际收购,在获得北美及欧洲直销渠道的同时,监护仪的市场份额也跃居全球第三。

迈瑞收购Datascope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轨迹:两家本为合作伙伴,随着迈瑞实力的增强,继而发展成了Datascope提防的竞争对手,最终在金融危机下演变成了一场跨国并购。

其后6年,为了获得细分领域高端专利技术以及扩大市场份额、补充产品线,迈瑞医疗也先后并购了12家公司(海外3起、国内9起)。

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提高,迈瑞医疗在医疗器械多个细分行业打破了行业的空白。 比如,2009年,迈瑞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向波除颤监护仪BeneHeart D6,正式摆脱了模仿复制的模式。

有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迈瑞创造了医疗器械行业22个中国第一,比如第一台血氧饱和监护仪、第一台准全自动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台全自动黑白超声、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第一台数字彩超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迈瑞医疗的产品线非常丰富、齐全,技术也足够过硬。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移动DR先进的整机锂电技术、呼吸机的人机同步性就广受医护人员好评。

总结来看,迈瑞在前十年靠的是“人口红利”,第二个十年已经转变为“工程师红利”,再展望未来十年,“创新红利”将会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03 投资价值分析

从业绩确定性和成长弹性来看,迈瑞医疗是极具长期投资价值。

那么,从估值来看,由于近年来中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此次新冠疫情的刺激,A股医疗器械板块的估值达到66.19倍,仅次于医疗服务(76.58倍),排名六大板块的第二名。

而迈瑞的PE为70.80倍,不管是横向对比,还是从历史估值的走势来看,该公司的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存在一定的估值下杀风险。但由于市场普遍给予医药行业高估值的预期,因此从长期投资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并不贵。

首先,迈瑞的高性价比战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已经步入快车道的医改进程里,强基层依旧是不变的主旋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这将带动医疗器械中、低端市场的大幅增长。

其次,医疗器械的增长跟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市场远未到天花板。而作为中国医械领域龙头的迈瑞,占据很大优势。

最后,政策上已经确定了将用国产替代进口,目前一部分高端市场虽然还是被外国公司占据,但以迈瑞发展的速度来看,打入高端市场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在这次疫情的刺激下,迈瑞的海外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迈瑞已经走出了“内圣外王”的道路。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淘股吧alpworks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淘股吧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 居民在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内等待办理医保报销手续(2014年12月30日摄)。

医改,一道世界性的难题。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为近14亿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从寻路探径到“有径可寻”,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突破到普惠性、兜底型民生建设相继铺开,新医改正步入“快车道”,向全民健康覆盖大步“再出发”。

啃下医改“硬骨头”:让“公立”回归“公益”

同一病种、同一手术、几乎相同的住院天数,在福建三明市沙县医院,两张“椎体成形术”手术患者的住院总清单显示:2012年花了3.7万元,2015年花了3.29万元。按照当时医疗费用的增长率,手术费不涨已属不易,为何反而少了4000元?答案就在三明医改。

地处福建中西部山区的三明,在2012年站在了医保“悬崖”边——基金亏损2亿元,财政无力兜底,且全市职工供养比例逐年下降。这样下去不仅医保资金将“穿底”,患者手术费也会“水涨船高”。

“三明医改是被逼出来的。”时任三明深化医改小组组长、现任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詹积富说。

医药费为何“涨”声不休?原因就在于一个词“回扣”。从2012年开始,三明市医改的“第一刀”挥向“药品加成”。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切断医院与药品的利益链条成为医改突破口。从跨省的“药械阳光采购平台”到严格实行药品“两票制”,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 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全市医院药品统一采购、配送报表(2014年12月30日摄)。

到了2015年,同样的“椎体成形术”,治疗服务费上涨了,而耗材、化验、药品费用下降了,整体花费反而少了4000元,患者负担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三明市22家公立医院提高了技术劳务价格,并且对院长、医生实行年薪制和绩效考核分配,让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大幅增加。以沙县总医院为例,该院2018年医务性收入占比达42.5%,比2012年提高了近一倍。

“收入结构变了,医院再也不用被人戳脊梁骨说‘把病人当财神’了。”詹积富说,三明医改,就“改”在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回归看病本职,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被称为新一轮医改的“硬骨头”。2017年,我国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截至2018年,各级财政对全国公立医院的直接补助已达2705亿元,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0.1%。与此同时,29个省份放开了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价格,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迈入“深水区”的公立医院改革步伐仍在继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说,未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实现三个“转向”,即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转向扩大分配,加快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促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释放基层健康“红利”

2018年,关停两年多的吉林省珲春市儿科病房,重新开张了。

市民姜智英9个月的宝宝,在新开的儿科住院治疗5天,痊愈出院了。“如果没有儿科病房,这次宝宝生病就得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延吉市住院。”她说,路费、食宿费用多花钱不说,来回奔波折腾孩子,当家长的就更心急了。

原来,由于儿科医护力量薄弱,珲春市人民医院在2015年下半年关停了儿科病房。

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分级诊疗这个医改的“牛鼻子”引发医联体加速布局,基层百姓就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2018年1月,长春市儿童医院与珲春市人民医院签约成为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合作医院。来自大医院的骨干儿科专家轮换、分批到珲春驻点,通过两个月的“传帮带”,让当地儿科病房的管理水平和医护技术水平实现双提升。

长春市儿童医院呼吸三科护士长苏云鹤说,经过一年多的医疗资源“下沉”,新的护理队伍已经能熟练操作儿童留置针穿刺技术、经口鼻腔吸痰术等较难的护理工作,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家门口”看病。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卫生院医生在环沉村一户村民家中设立临时巡诊点,为村民进行免费身体检查(2017年8月3日摄)。

一组数据显示出分级诊疗强基层、建机制的成效——从2009年到2017年,全国每千人口病床数从3.3张增加到5.7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1.8人增加到2.4人,基本实现全国每个县建好1至2所公立医院,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超过84%的城乡居民15分钟内可到达距离最近的医院或卫生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傅卫说,从“小诊所冷冷清清,大医院人满为患”,到基层首诊“落地扎根”,随着医改进入“攻坚期”,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超级医院”困境正得到纾解,异地就医转诊制度不断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

“三医联动”、治药为先:医改破冰前行

2019年12月1日,疫苗管理法和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双双施行。这两部法律的实施,意味着疫苗和药品管理将贯彻“四个最严”精神,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在全过程、全链条的监管中。

▲ 就医者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收费处缴费(2014年12月30日摄)。收费处窗口张贴着“药品零差率销售”告示。

“‘三医联动’,治药为先。”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说,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一粒药的问题”是核心症结。在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切断“以药养医”利益链之后,让老百姓吃上新药、好药、放心药,是医改必须破冰前行的方向。

抗癌药零关税、加快新药审批、药品集中采购……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更多患者将用上放心药、廉价药。

2018年,11个试点城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共有25个药品中选,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今年9月,试点扩大范围到全国,25个药品扩围采购全部成功。

曾几何时,64岁的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乌龙村农民凌清富一度想要放弃治疗。因为他吃的一种叫吉非替尼的抗癌药,一年就要花七八万,相当于全家几年的收入。

2019年,三明市率先执行了“4+7”药品集中采购的参考价格后,吉非替尼价格下降80%,再加上医保报销,凌清富每年只要3000多元就能吃得起“救命药”。

医保一头连着供方,一头连着需方,是“三医联动”改革的“总抓手”。

▲ 敦煌市医共体工作人员在敦煌市医院为患者和家属办理住院结算手续(2018年11月27日摄)。

最近,一则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的视频刷屏朋友圈,有网友将其称为“灵魂砍价”。浙江省医疗保障局许伟领衔的专家组将某外资药企生产的一款治疗2型糖尿病药品,从报价5.62元/片,砍到了4.36元/片,几乎为全球最低。

“灵魂砍价”的背后,是我国建立医保制度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医保谈判。70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新药“入围”医保,涉及癌症、罕见病、肝炎、糖尿病、耐多药结核、风湿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等10个领域。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说,保守估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总体上患者个人负担将降至原来的20%以下,个别药品降至5%以下。

聚焦患者的“烦心事”,“三医联动”推动下的医改交出亮眼成绩单——新医改十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人口达到13亿多,参保率稳定在9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8.6%,进入一个本世纪最低的水平。

在新医改十年的岁末,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各省份要结合实际,制定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同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将成为进一步深化医改的“突破口”。

从治混乱、堵浪费到建章程、立制度,如今随着“三明模式”向全国推广,历经十年的新医改已开启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的新篇章。

“当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更需要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全国医改走深走实、扩大成效。”国家卫健委体改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说,深化医改,将朝着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方向“再出发”,不断为健康中国建设夯实民生之基。

(来源:新华网)

【拓展延伸】

易联众是国内民生信息服务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96),秉承“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的大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理念,坚守“助力民生事业长足发展”的企业使命,重点围绕“健康医疗、民生服务、产业金融”等民生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运营服务,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民生信息服务综合运营商。

易联众从1997年开始建设医保系统,作为医保行业领头羊,始终保持自主创新,以三明医改、福建医保改革、国家医保局成立为契机,紧密围绕国家改革政策,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 满足政府、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需求。自2012年以来,福建省和三明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易联众作为三明医改信息化总承建商,始终支持以“三医联动”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通过医改相关系统软件建设,以信息化固化医改理念,为三明打造出多渠道全产业链的医疗、医保、医药改革“三医联动”解决方案,助力该地提高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能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在改革中易联众助力三明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保合一”业务、C-DRG结算、医保智能控费等系统建设,支撑药品流通领域、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医疗价格调整等改革,实现药价保联动及全流程管控,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全力支撑人口健康平台、助力总医院、提升基层网底服务等信息化建设,有效助力分级诊疗;建设并持续优化“健康三明”服务平台,助力构建面向公众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助力三明医改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化;建设三医联动综合监测系统,助力构建“三医”监测监管体系,支持三明医改向纵深推进。

未来,易联众将基于三明医改模式的成功经验,继续发力,做好信息化助力医改的全国典范。

文:崔文亮

方正证券研究所

日前,方正证券发布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三明模式全国推广,推动零售药店成为处方药销售新通路,优选处方获取能力、药事服务能力强的零售药店》称,随着三明模式全国推广,处方外流已成为未来确定性趋势:

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发展空间巨大,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将成为处方外流三大主要驱动品种。虽然当前零售药店处方药已有一定销售规模(绝对金额约800亿,占收入比例约29%,占处方药总销售金额约7%),但其发展空间仍非常巨大:1、从医院药占比角度看,当前40-45%药占比将至30%药占比将释放2000-3000亿处方药规模;2、国际对比角度看,美国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规模占处方药总体70%。处方外流大潮中,从处方药具体品种分析,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将成为三大主要驱动品种:1、新特药,由于进院困难,新特药之前在药店已有部分销售(估算规模80亿),三明模式全国推广将推动其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由于新特药对专业药事服务要求很高,DTP药房模式则是其最佳承接载体;2、慢性病用药,慢性病用药预计已占药店收入15%-20%左右(占药店销售处方药一半以上),处方外流背景下随着药企对零售渠道重视力度增强将有望实现持续增长,此外处方留存制度推广、药店慢病管理能力提升、以及特殊医保药店资格审核放宽将有望带来额外推动力;3、落标药,落标药为处方外流完全新增市场,未来对药店销售处方药贡献或有望超越其他品种。

药店销售处方药会受到医保报销政策的极大限制吗?有观点认为,由于绝大多数药店均没有医保统筹报销资格,其受益处方外流力度有限。我们认为,药店没有医保统筹资金报销资格主要影响住院用医保药品,其他药品则没有影响或影响相对较小:

1、自费药并不受影响;2、门诊用常规医保药(非慢性病用药)一般也是病人使用个人账户支付,与药店并无区别;3、门诊用慢性病用药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实际也较为有限。目前我国虽然规定慢性病人门诊开药可以使用医保统筹资金支付,但各地对于支付病种范围、支付上限金额(一般在每月500-1000研究源于数据2研究创造价值[Table_Page]医药生物-行业专题报告元)、支付前提条件(一般需要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为0)等均进行了严格规定,慢性病人实际受益较为有限。综上,我们认为药店与医院医保报销政策的差异在大方向上并不会影响处方外流进程。

药店销售处方会只增收不增利吗?有观点认为,当前药店销售处方药毛利率较低(药店销售处方药毛利率约15%-20%,其中新特药毛利率仅8%-10%,而销售OTC药品毛利率平均则达40%左右),即使处方外流成为趋势,也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以下是报告原文:

三明模式全国推广,推动零售药店成为处方药销售新通路,优选处方获取能力、药事服务能力强的零售药店

方正证券研究所证券研究报告 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 崔文亮

三明医改模式全国推广正式开启,处方外流已成为行业确定性趋势,零售药房销售处方药面临历史性机遇。历史上,由于药品销售担负医院盈利重任,医院对处方外流限制非常严格,药店仅仅受益其便利性对处方药产生部分自然销售。然而当前时点,随着三明模式全国推广,处方外流已成为未来确定性趋势:一方面,三明模式要求“医院药品取消 15%加成”、“医院药占比严格控制 30%以下”,医院限制处方外流的动机已彻底扭转;另一方面,三明模式“招标严格降价导致药企弃标率很高”,药企将迫不得已为其药品另辟销售通道(即为零售药店渠道)。我们认为,受益于行业政策、医院利益机制的彻底反转,处方外流正面临历史性机遇。

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发展空间巨大,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将成为处方外流三大主要 驱动品种。虽然当前零售药店处方药已有一定销售规模(绝对金额约 800 亿,占收入比例约 29%,占处方药总销售金额约 7%),但其发展空间仍非常巨大:1、从医院药占比角度看,当前 40-45%药占比将至 30%药占比将释放2000-3000 亿处方药规模;2、国际对比角度看,美国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规模占处方药总体 70%。处方外流大潮中,从处方药具体品种分析,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将成为三大主要驱动品种:1、新特药,由于进院困难,新特药之前在药店已有部分销售(估算规模 80 亿),三明模式全国推广将推动其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由于新特药对专业药事服务要求很高,DTP 药房模式则是其最佳承接载体;2、慢性病用药,慢性病用药预计已占药店收入 15%-20%左右(占药店销售处方药一半以上),处方外流背景下随着药企对零售渠道重视力度增强将有望实现持续增长,此外处方留存制度推广、药店慢病管理能力提升、以及特殊医保药店资格审核放宽将有望带来额外推动力;3、落标药,落标药为处方外流完全新增市场,未来对药店销售处方药贡献或有望超越其他品种。

药店销售处方药会受到医保报销政策的极大限制吗?有观点认为,由于绝大多数药店均没有医保统筹报销资格,其受益处方外流力度有限。我们认为,药店没有医保统筹资金报销资格主要影响住院用医保药品,其他药品则没有影响或影响相对较小:1、自费药并不受影响;2、门诊用常规医保药(非慢性病用药)一般也是病人使用个人账户支付,与药店并无区别;3、门诊用慢性病用药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实际也较为有限。目前我国虽然规定慢性病人门诊开药可以使用医保统筹资金支付,但各地对于支付病种范围、支付上限金额(一般在每月 500-1000元)、支付前提条件(一般需要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为 0)等均进行了严格规定,慢性病人实际受益较为有限。综上,我们认为药店与医院医保报销政策的差异在大方向上并不会影响处方外流进程。

药店销售处方会只增收不增利吗?有观点认为,当前药店销售处方药毛利率较低(药店销售处方药毛利率约 15%-20%,其中新特药毛利率仅 8%-10%,而销售OTC 药品毛利率平均则达40%左右),即使处方外流成为趋势,也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我们认为,由于药店的固定成本(包括租金物业费、装修费等)已经分摊,药店销售处方药虽然毛利率较低,但成本端仅需增加部分人员费用,总体盈利增量仍非常可观。根据我们测算,在满足医院30% 药占比条件下,处方外流将有望新增零售药店60%+利润

什么样药店最为受益处方外流?处方获取能力、专业化药事服务能力最为重要。处方外流一般有两种主导方:1、药企(或代理商)主导,即药企(或代理商)针对自有品种选定院外合作药店,药店一方面作为其销售通道,另一方面也提供相应药事服务;2、医院主导,即医院对于适合院外销售的药品独家指定合作药店,该药店变相起到医院自有药房作用。与处方外流的药企、医院两种主导方对应,零售药店也将有两种方式获取处方:1、社会化零售药店通过与药企(或代理商)良好合作关系获取处方,核心在于其品牌、市场覆盖面、药事服务能力能得到上游药企的认可,我们看好益丰药房、老百姓、仁和药业(收)购京卫大药房);2、具有商业流通企业背景的药店通过其母公司与医院良好合作关系获取处方,核心在于其母公司医院关系资源,相对看好南京医药、国药一致。

投资推荐:处方外流背景下零售药店整体行业均面临重大投资机会,综合考虑处方外流增量受益程度以及部分公司原有主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强烈推荐益丰药房(603939.SH),同时看好老百姓(603883.SH)、仁和药业(000650.SZ),另外建议投资者关注南京医药(600713.SH)、国药一致(000028.SZ)。

风险提示:1、三明模式全国推动进度不达预期;2、政策设限导致处方外流不畅

目录(略)

1、零售药店受益处方外流,面临历史机遇

1.1历史回顾:医院、药企不支持处方外流

历史镜头之医院:“以药养医”体制下医院限制处方外流成为共同选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服务收费非常低廉:以门诊诊疗费为例,目前城市三甲医院普通门诊诊疗费一般收费在6元左右(一般合计收费10元,另外4 元为挂号费;6 元诊疗费反映了医生门诊诊疗服务价格),以一个医生每日看40 名病人、每月工作22日计算,其月医疗服务收费仅为6*40*22=5280 元,同等条件下相比其他行业收入显然偏低。在此背景下,“以药养医”(药品实行15%加成,通过药品利润弥补医疗服务亏损)即成为政府、医院的共同选择,也正因为药品已成为医院最主要盈利来源,医院通过各种方式(如变相违反国家规定不给病人纸质处方、行政命令医生只能开医院有售药品品种等)防止处方外流也成为医院共同行为。

历史镜头之药企:从维护医院利益以及防止串货、稳定价格等角度对处方外流支持力度也不大。由于医院利益与药品销售密切挂钩,药企从保证处方来源稳定性角度一般也不支持处方外流(对药企而言,药品在医院卖跟在药店卖并无区别,药企没有必要刻意引导处方外流来损害医院利益)。此外,处方外流还会显著增加药企渠道管理难度,串货行为、低价促销等对药企全国价格体系也会造成极大干扰。基于此,药企对处方外流也并不支持。

总体而言,由于医院利益与药品销售密切相关,医院历史上严格防控处方外流;而药企为了维护医院利益、也为了防止处方外流下串货、促销等对价格体系的破坏,对处方外流也并不热衷(体现在绝大多数处方药公司并无专门处方药零售团队)。所以,虽然药品以前也有处方药销售,实际绝大多数仅是病人从便利性角度考虑产生的自然销售。

1.2 新医改彻底改变医院、药企利益导向,处方外流已成为行业趋势

新医改下三明模式已成为国家政策方向,驱动医院利益导向发生重大转变,处方外流将有望成为医院、药企主动选择。2009 年国家启动新医改以来,经过多方政策探索,福建三明模式已成为医改政策方向、并正获国家推动向全国范围推广(对三明模式的详细解读请见我们另一篇深度报告《三明模式开始向全国推广,看好OTC 药店、血制品和创新药CMO》)。三明模式“取消药品15%加成”在一定程度上斩断了医院与药品销售利益关联,“严格限制药占比(不超过30%)”内生驱动医院处方外流,“严厉招标降价导致大量品种落标”也在客观上要求药企开辟药店销售通道、从而部分弥补销量损失。我们认为,三明模式下医院利益导向已发生重大转变,处方外流将成为医院、药企应对政策变化的主动选择。

“取消药品15%加成”一定程度上斩断医院与药品销售利益关联。新医改下取消15%药品加成率先成为政策选项,截至目前所有县级及以下医院&部分城市公立医院已取消 15%加成。我们认为该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斩断医院与药品利益关联。

“严格限制药占比不超过30%”内生驱动医院处方外流。三明模式的一大创举就是严格限制药占比不超过30%,目前该政策已经得到部分地区响应。我们认为该政策将彻底扭转医院对于处方外流的限制态度。

“严厉招标降价导致大量品种落标”客观要求药企开辟药店销售通道。三明模式下招标降价、二次议价等举措使得药品价格承压极大,很多企业迫不得已选择弃标。在此背景下,药企(或代理商)客观上也有主动开辟药店销售通道的需求。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型外企已纷纷建立处方药零售团队,重点推进处方药在药店销售。随着处方外流逐步成为行业趋势,行业内政策敏感度最高的大型外企已纷纷开始建立专门“处方药零售团队(事业部)”,以重点推进处方药在药店渠道销售。辉瑞制药于2012 年即在行业内第一家建立独立处方药零售团队,目前主销万艾可、西乐葆、玫满、畅沛、立普妥、络活喜、希舒美、可多华等8 大处方药品种,2012 年药店销售额即过10亿,预计目前年销售额已达20-30 亿。此外,默沙东(2014)、阿斯利康(2015)、赛诺菲安万特(2015)等也于近年建立起自身独立处方药零售团队,专门负责零售药店渠道的开拓和维护。我们认为,政策敏感度最高的大型外企建立自身独立处方药零售团队也从侧面验证处方外流已成为行业趋势。

1.3 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现状:处方药占零售药店收入比例29%,其中慢性病用药、新特药为主角受益于药店销售的便利性,虽然当前医院、药企推动处方外流的动力仍相对较小,在自然销售模式下处方药已占药店销售比例的29%,处方药已成为药店销售重点贡献品类。根据中康资讯CMH数据,2014年我国药店总销售规模约2817 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非处方药(OTC)规模1211亿元,占比43%,处方药规模817 亿,占比29%,中药饮片规模169亿,占比6%,其他品种(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规模620亿,占比22%,处方药已成为药店销售贡献非常大的品类。

药店销售处方药内部品类结构显示,慢性病用药占比已超一半,新特药初露头角。健康网数据显示,在医院、药店还未大力推动处方外流的当前时点,2015 年12 月样本药店销售金额前100 大品种中处方药品种55 个(占前100 大品种销售金额50.08%),其中慢性病用药品种33个,占处方药金额比例约58%,新特药品种9个,占处方药金额比例约14%,其他品种13个,占处方药金额比例约27%。自然销售模式下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内部品类结构充分表明慢性病用药、新特药天然适合处方外流,我们认为,随着三明模式在各地的陆续推广、医院药企推动处方外流的动力不断增强,慢性病用药、新特药、以及落标药也必将成为未来处方外流的主角。

注:健康网样本药店覆盖国内27 省147市7395个药店,共含连锁及单体481个。

2、处方外流空间巨大,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将成为三大类主要受益品种

2.1零售药店受益处方外流空间巨大

自然销售外流模式下零售药店渠道处方药销售占整体处方药销售额的8%,已有一定销售占比。中康资讯CMH 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处方药终端市场规模达10840亿元,同比增长13.9%,零售药店渠道处方药销售占整体处方药销售比例约7%。这表明,自然销售模式下,受益于药店销售的便利性等因素,药店已经成为处方药销售的通道之一。

中国7% VS 美国70%:零售药店受益处方外流仍有巨大空间。虽然当前药店渠道处方药销售已有一定占比,但与国际主流国家相比,我国药店渠道销售处方药占比仍非常小:以处方完全自由流动的美国市场为例,目前美国药店渠道销售处方药已经占处方药整体销售的70%左右,相比国内7%占比高10倍左右。我们认为,随着医院、药企主动促进处方外流的动力增强,我国处方药药店销售发展空间仍非常大。

2.2 医保报销政策对处方外流有一定影响,但主要局限于住院用医保品种

有观点认为,因为药店目前不能使用医保统筹资金(医院则可以使用医保统筹资金),两者在医保报销政策方面的差异将使得医院处方外流受到重大不利打击、甚至成为美好理想。我们认为,医保报销政策差异对于处方外流虽有影响,但影响将主要局限于住院用医保品种,其对于自费品种几无影响、对于门诊用药品种影响亦相对有限。

自费用药丝毫不受医保报销政策差异影响。由于大多数新特药都为自费药,故新特药受医保报销政策差异影响很小。门诊用药将受医保报销政策差异一定影响,但受制于统筹资金支付的两大条件,其影响亦较为有限;尤其当病人门诊用药金额较大时,该影响将最终消失。

当前我国医保报销制度支持针对门诊慢性病、特殊病使用医保统筹资金进行报销,但统观各地具体政策规定,我们发现针对门诊慢性病、特殊病使用统筹资金均有两大要求:1、病人需优先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仅在累计(或当年)个人账户余额为0 时才可享受统筹资金支付;2、门诊慢性病医保统筹资金使用有额度限制,一般在每月700 元左右,超过即必须使用个人账户以前年度余额或者自费。

基于该两点要求,我们认为慢性病病人享受门诊统筹支付的力度实际较为有限。考虑到慢性病病人很多是同时罹患多种慢性病,且每种慢性病需要用药品种超过一种,不少病人月实际用药金额将超过统筹资金报销上限,当慢性病人月用药金额超过该上限时,病人在药店买药与在医院门诊买药并无区别。

2.3 处方外流三大类受益品种具体分析

三明模式下处方外流已成为行业明确趋势,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将有望成为处方外流三大最主要受益品种:1、对于新特药而言,由于其对药事服务要求相对较高,DTP 药房模式将成为其最佳承接载体;2、对于慢性病用药而言,处方药企对零售渠道重视力度增强、慢病留方制度推广、药店慢病管理能力提升、特殊医保资格药店放开或有望推动其持续快速增长;3、对于落标药而言,药店则已成为其唯一可用销售渠道。我们看好该三大品种将驱动处方药在药店渠道销售实现快速增长。

2.3.1 新特药:处方外流推动新一轮爆发成长,DTP 模式最佳承接载体

新特药对药店销售渠道需求强烈,自身非医保、高价值属性也非常适合药店销售。新特药主要指近年来新获批上市的、对于某种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药品,一般单价较高,临床治疗领域主要包括抗肿瘤新药、器官移植抗排斥药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药等。新药特上市后除了通过开发进医院在医院渠道销售外,其属性也非常适合药店渠道销售:

新特药本身对药店渠道需求远强于普通处方药品种。由于新特药一般上市时间都不长,上市后又适逢近年来由于医药大规模反腐导致医院进新药品难度倍增(医院进新药一般需要通过药事会讨论,近年来由于反腐等因素很多医院已经多年不开药事会,新上市药品开发进院难度倍增),新特药本身即需要拓展其他院外销售渠道,零售药店即为其最佳选择。

新特药自身非医保、高价格属性也非常适合药店渠道销售。通常而言,新特药由于其价格很高,一般均为非医保品种,非医保品种在药店销售跟在医院销售并无区别(即使是住院用药品种)。所以新特药自身属性也非常适合药店销售。

新特药目前在药店已有一定销售(我们预估绝对金额约80亿占药店销售额比例在 3%左右)。受益于新特药本身属性与药店渠道的契合,截止目前新特药在药店渠道已有一定比例销售。根据健康网样本药店数据,2015 年 12 月,样本药店前 100 名品种(销售额占样本药店药品总销售额 31%)中新特药品种 9 个,销售额占前 100 名品种销售额比例7%,考虑到新特药本身品种并不多,我们预计目前全国市场新特药占药店销售额比例约 3%左右,绝对金额约80-100亿。

新特药在零售药店销售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目前新特药在药店渠道销售主要还是药企在无法开发医院情况下的不得已选择,该销售模式并没有得到医院的充分认可,医生开处方并引导病人去院外药店购药也有不少顾虑。我们认为,随着三明模式的推进,“30%药占比”已成为医院核心考核指标,这种情况下医院将非常有动力主动推动新特药院外销售,医生也更放心引导病人去院外购药,新特药在零售药店渠道销售才刚刚进入爆发式成长期。从另一角度看,目前我国新特药终端销售额约 800-1000 亿(包含医院内、医院外,每年仍有约 20%增长),从静态角度讲,新特药在药店渠道销售理论上仍有 10倍成长空间。

DTP 药房模式为新特药处方外流最佳承接载体。DTP 药房兴起于美国,2008年前后该模式开始进入中国,目前国内 DTP药房模式已有一定影响力的主要有 5 家,分别为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北京京卫大药房、国大药房、上海华氏大药房、百济新特药房。相比普通药店,DTP 药房最显著特征是在产品销售之外还能够为病人提供非常齐全的专业化药事服务,而另一方面,新特药本身对药事服务需求也远高于

普通类别药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DTP药房模式天然即为新特药处方外流最佳承接载体。

2.3.2 慢性病用药:已为药店销售主力品种,处方留存制度推广、慢病管理服务、特殊医保店发展促进持续快速增长慢性病用药已成为药店销售的主力品种。根据健康网数据,2015年12月样本药店前100名品种中慢性病处方药品种多达 33个,占前100 名品种销售金额的 29%(占前 100 名品种中处方药销售金额的58%),慢性病用药已在事实上成为药店销售主力品种。

慢性病用药目前在药店仍只是自然销售,未来随着处方药企对零售渠道重视增强、慢病留方制度全国推广、药店慢病管理服务能力增强、以及特殊医保店数量增加,其药店渠道销售额将有望在长时期内实现快速增长。虽然目前慢性病用药已占药店渠道较高的销售额比例(预计在15%-20%),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处方药企并没有针对药店渠道进行重点推广(部分处方药企为了防止串货或促销影响全国价格体系,甚至会限制处方药流入药店渠道),目前销售还只是自然销售为主。我们认为,未来至少有四大积极因素将驱动慢性病用药在药店渠道使用持续快速增长。

处方药企对零售渠道重视度趋于增强,让利增加、患者教育支持力度提高。目前行业敏感度很高的大型外企已建立专门处方药零售团队,并一方面对零售药店渠道适当让利(之前药店渠道销售外资慢性病药毛利很低)、另一方面在患者教育方面对药店进行重点支持(合作在门店内建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心等)。

慢病留方制度有望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目前国内浙江、济南、西安等地区已经推出“慢病留方制度”,慢性病患者首次买药需要提供处方,下一阶段复诊期之前再次买药仅需登记即可(类似美国长处方制度,美国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有效期一年,有效期内买药不需要再去医院开处方)。慢病留方制度全国推广将有效促进慢性病用药持续增长。

药店慢性病服务能力提升推动慢病患者客单价提升。以浙江九洲医药连锁为例,公司普通会员平均客单价约100元左右,一年前公司针对慢性病患者专门退出慢病管理服务,该类患者平均客单价已增长至 300元左右。

特殊医保药店数量有望增加。目前国内有极少数特殊医保药店(长沙8 家、常州11家、绵阳39家,占当地药店比例约1%-10%不等),该类药店可以像医院门诊一样享有慢性病、特殊病医保统筹资金报销资格(一般报销限额也相同)。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以及国家放开医保定点资格审核,我们预计特殊医保药店数量也有望增加,从而在医保报销政策上推动慢性病用药处方外流。

2.3.3落标药:药店已成为唯一救命稻草,处方外流需求&发展空间最大

新医改下药品招标降价压力极大,各地落标药品种数量巨大,亟需通过药店渠道销售挽回部分损失。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三明模式的全国推广),招标降价已成为政策重点选项。以 2016年初福建九标为例,竞价品种平均降幅18.01%,议价品种平均降幅 8.28%,特定限价谈判品种平均降幅更高达22.59% (上一轮福建八标已经大幅降价,八标后福建药品已经为全国最低)。药品大幅降价压力下厂商(代理商)主动弃标品种也大幅增加,如 2015 年浙江招标,外企弃标率达60.5%,福建八标 20171个品规正式报价,最终中标仅 4000多个品规(正常情况下将有 10000 多个品规中标),主动弃标率同样惊人。对于弃标厂商(或者代理商)而言,药店销售渠道将成为其挽回销售损失的唯一救命稻草。

落标药对于药店几为完全新增市场,将对药店处方药销售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未来市场规模或将有望超越新特药、慢性病用药在药店渠道销售规模。相比新特药、慢性病用药多年前已在药店渠道开始销售,落标药是近年来伴随医改深入新增的处方药类别,为完全新增市场。考虑到落标药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拓展零售药店渠道也必将极大驱动处方药在零售药店渠道的销售。

3、药店销售处方药新增盈利非常可观

有观点认为,当前药店销售处方药盈利能力相对一般,未来即便处方外流市场规模较大,但零售药店也很有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我们认为,虽然处方药销售毛利率相对较低,但由于药店固定费用已被其他品种分担,处方药销售毛利减去新增人工费用外剩余均为纯利。零售药店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处方药销售实现单店利润的大幅增长。

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毛利率相对较低。由于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主要起通道功能(辅以部分专业化药事服务),当前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毛利率并不高。据相关数据,目前药店销售处方药平均毛利率约15%-20%(由于竞争较为激烈,当前零售药店销售新特药毛利率仅约8%-10%),显著低于药店销售 OTC药品平均近40%毛利率水平。

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完全为增量市场,其已通过销售其他品种摊销房租费、装修费、水电费等固定成本,虽然毛利率较低,但减去新增人工费用后剩余毛利均为纯利,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新增盈利将非常可观。以益丰药房为例,2015 年益丰药房门店销售人员共 5779 名(平均单门店 5 名销售人员),销售人员薪酬共 3.5 亿元,平均每位销售人员薪酬约6 万元。保守假设处方外流成为行业趋势后药店新增2000亿处方药收入(当前医院药占比40%-45%左右,政策要求药占比降低至30%以下,医院将释放2000-3000亿处方药市场规模),我们预计益丰药房单家门店收入将有望增加200万(益丰药房当前收入占零售药店行业总收入约 1%,15 年底公司共有 1065 家零售药店),从而增加毛利约 30 万。假设处方外流后单家门店需增加 2-3 名药事服务人员,则公司单店将增加净利润=(30-2.5*6)*0.75=11.25 万元,相比目前公司16.74万元单店净利润增长 67%。

4、什么样的药店最为受益处方外流趋势?处方获取能力、药事服务能力非常重要

上文我们已经分析新医改下随着三明模式的全国范围推广,处方外流已成为行业长期趋势,而在处方药不同类别中,新特药、慢性病用药、落标药则将成为处方外流趋势下最先受益三大类品种。那么,从零售药店自身而言,什么样的零售药店才能最为受益处方外流呢?我们认为,处方获取能力、药事服务能力强的零售药店将最为受益处方外流。

处方获取能力是零售药店受益处方外流的第一前提条件,不同类型药店获取处方方式差别较大。由于处方药销售必须凭借医生处方,处方获取能力显然是药店受益处方外流的第一前提,在此方面,不同药店获取处方方式和能力差别很大。我们认为,药店获取医生处方的方式大致可分别两种:1、社会化 OTC 药店凭借与药企(或代理商)良好合作关系获得外流处方;2、药品流通企业下属药店凭借母公司与医院良好合作关系获得外流处方。

药店获取处方方式之一:社会化药店凭借与药企(或代理商)良好合作关系获取处方。在新特药院外销售过程中,社会化药店已与药企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药企选定合作药店授权销售,然后药企销售人员通过对医生学术推广影响医生开处方,最后由医生引导病人至合作药店取药,从而实现药企、医生、药店三方共赢。随着处方外流范围扩大,该合作模式亦可相应扩大至其他处方药品种。该模式下,我们认为药企(或代理商)选择合作药店的主要考虑因素有三点:1、品牌和口碑;2、市场覆盖面;3、专业化服务能力。老百姓大药房、益丰药房、仁和药业(下属京卫大药房)该模式下具有优势。

以老百姓大药房为例,公司目前已与阿斯利康针对慢阻肺用药布地奈德粉雾剂药店销售建立合作:阿斯利康在其药店内开辟专区建立慢阻肺中心,一方面凭处方销售阿斯利康专科处方药布地奈德,另一方面也为病人提供药品雾化等专业化药事服务。截止目前,老百姓大药房已建成 7家慢阻肺中心。

药店获取处方方式之二:商业流通企业下属药店凭借母公司与医院良好合作关系获取处方。当前,医院一方面为满足 30%药占比考核要求,另一方面又不想太多失去药品销售利益,于是一种由医院主导的处方外流即陆续发展起来:医院选定特定合作药店(通常是长期合作商业流通企业下属药店),然后由医生引导病人去该药店取药,药店盈利一部分需通过某种方式返还医院。该模式药店一般设立在医院周边,部分还会加挂医院标志、使用医院名字以示与其他普通药店区别(南京鼓楼医院近期与南京医药合作建立该模式药店,取名“鼓楼大药房”)。该处方获取模式下,药店的商业流通母公司关系资源至关重要,我们相对看好南京医药、国药一致。

药事服务能力是零售药店受益处方外流的深层次要求,将有望在长期内决定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的成败。由于处方药自身专业性非常强,相比普通OTC药品而言,药店销售处方药必然需要药店提供更多的专业化药事服务,包括用药指导、24小时咨询、健康信息建档、病友交流互动、协助医保报销、药品直送等方方面面(目前主要新特药需要提供该类服务,未来随着处方外流的发展,其他类别处方药对药店专业化药事服务能力也将增强,可以理解为 DTP 药房模式的广义化)。我们认为,随着行业内越来越多药品开始处方外流、越来越多药店开始主动深层次介入处方药销售,专业化药事服务能力重要性将越来越强,也必将在长期内决定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的成败。

5、 投资推荐 & 风险提示

投资推荐:新医改下随着“三明模式”的全国推广,处方外流已成为行业未来明确趋势,我们看好零售药店行业将在收入、利润两端均显著受益处方外流大趋势。更进一步地,随着参与处方外流行业机会的零售药店范围不断扩大,未来同时具备处方获取能力以及专业化药事服务能力的零售药店才能最终胜出。

根据处方获取方式的不同,我们认为零售药店受益处方外流大致可分别两类:一、零售药店通过与药企(经销商)良好合作关系获取处方,此类型零售药店以社会化药店为主,A股主要代表为益丰药房、老百姓、仁和药业(收购京卫大药房);二、零售药店与医院合作获取处方,此类型零售药店母公司一般均有商业流通业务,A 股主要代表为南京医药、国药一致。我们看好两类零售药店的投资机会,重点推荐益丰药房,建议关注老百姓、仁和药业、南京医药、国药一致。

2015 年 5月 12 日我们发布行业内第一篇零售药店行业深度报告《价值再发现,外延并购、新模式不断拓展的零售药店》重点推荐零售药店行业,后续亦持续跟踪并重点推荐益丰药房、老百姓,具体内容请详见我们此前持续发布的多篇深度报告及跟踪报告。

分析师声明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观点,力求独立、客观和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研究报告对所涉及的证券或发行人的评价是分析师本人通过财务分析预测、数量化方法、或行业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但使用以上信息和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特此声明。

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客户使用。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放,概不构成任何广告。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本公司利用信息隔离制度控制内部一个或多个领域、部门或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因此,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证券或期权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的董事、高级职员或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到的公司的董事。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方正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搜索更多财智热文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立桩量(立桩量的启动选股公式)

下一篇:股票行情(300309分析讨论股吧)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