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zara怎么读(zara模式有什么用)

2023-05-04 13:14分类:趋势线 阅读:

 

如果说优衣库是我们男人最爱的快消品牌,那ZARA就承包了女人一大半个衣柜。之前读大学的时候,本格就老被一姐们儿拖去逛ZARA,虽然她现在背香奈儿,Prada但还是只要逛街就必逛ZARA。

对于ZARA的迷恋她这么解释:“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月入3万的白领,不知道买啥都会去ZARA。在经济不独立的学生时代,想要买款式不错的单品,要么淘宝‘韩国代购’,要么就去买ZARA。再说了,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先买了ZARA的平价款,才知道原款是Celine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女朋友眼中的快消吴彦祖——ZARA。

◆ 大牌替代款

提到快消品牌除了H&M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ZARA,这很正常,因为ZARA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服装商,全球84个国家都有ZARA的门店。其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ZARA CEO)2016年还超过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用实际行动告诉众人卖衣服也是可以发大财的。

▲ CEO阿曼西奥·奥特加

当然阿曼希奥成为首富并不是仅仅依靠ZARA。

ZARA还有5个姐妹品牌,那个看起来高端的Massimo Dutti和非常廉价的Pull&Bear 都属于ZARA的母公司Inditex。虽然定位各不相同,但ZARA应该是这几个品牌名气最大的。

要做到快消界的老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ZARA的宗旨就是“快”和“抄”。之前我们在讲美特斯邦威的时候说过,ZARA的快是美邦赶不上的。ZARA的服装更新周期平均为14天,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服装进店只要14天。每周逛ZARA都能看到新款,肯定能抓住咱们女性的心不是?

ZARA最猛的时候一年推出过11000多个款式,而老对手H&M和GAP加起来一年也就推了4000多个新款。你可能会问,ZARA那么多新款,这设计师的KPI也太高了,必定抗压能力很强又多产。

这又回到了本格之前说的“抄”字上。

ZARA号称自己有6000多位设计师,但实际上干的更多的是“洗”大牌设计,就有点像现在很多人“洗稿”一样。每年两次时装周,奢侈品牌和设计师品牌都会推出当季经典设计,刚推出不久,你就能在ZARA的门店里见到了。

这种“抄袭”也让ZARA每年都面临无数官司以及几千万的赔款,但相比于ZARA的利润来说,这点赔款还真是九牛一毛,人家不在乎。

有人想说,为什么抄袭的东西也有人买?

本格的回答是,因为划算。

ZARA的顾客很难以收入区分,但可以肯定都是对时尚有追求的人。一件Gucci的刺绣棒球衫要上万元人民币,但相似款在ZARA最多卖四五百人民币,对于大部分收入不够买Gucci但又喜欢这个款式的人来说,ZARA就是最好的选择。

奢侈品牌的售价可能是成本的十几倍,哪怕是打五折,它还有利润。而说实话,在服装选择上,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款式而非品牌。迪奥、LV的设计谁不喜欢,但大家都买不起,穿得起又好看时髦的款式可能只有ZARA了。

◆ 值不值得买

ZARA款式时髦,更新得也快那么到底值不值得买呢?

所谓,质和量不可兼得,ZARA平均1秒制造300件衣服,一年1万多个款式,这样的生产力当然也没时间追求一针一线的质量了。更重要的是,ZARA虽然在西班牙有自己的加工厂,但还是订单数量太大,一大部分的订单都外包给了东南亚、土耳其。

举个例子,本格曾经在ZARA买过一条裤子穿了两天就开线了,而T恤基本上洗过3次就变形没法穿了。当然,赶上ZARA打折一条裤子100多,一件毛衣200块,穿一个冬天扔了也不会太心疼。

如果你一定要买ZARA,可以买他家的呢子外套,价格在700-1000之间,能穿个两三年,但鞋子和T恤就真的别碰了,鞋子不但穿着不舒服质量也不好,T恤洗两次就得扔掉还不如花钱买一件贵点的。

从男装来看,ZARA不如HM旗下的COS或者是美国的Urban Outfitter,而在女装方面,H&M旗下的&otherStories以及很多淘宝店性价比都赶超ZARA。

总之,只要不是一年逛两次ZARA,一次买一次退就行。

 

 

转眼就四月,离国际咖啡品牌%Arabica进驻我们英特那行喏的大成都倒计时一个月(或者两个月)!

根据官方三月初的说辞,大概五六月份会在太古里开业,顺便还配了张%Arabica中西部首店的效果图,灰常洋气的样子,不用多说,准是一开业就被打卡的人挤爆。

但是

说实话

摸到你的良心

你晓不晓得%Arabica咋个念?

“百分比?百分号?背分子?阿拉比卡?”

正确读音:(percent) 哎rua比卡

国际网红%Arabica 咋读?来自成都Big榜

00:00

00:37

“背分子”似乎好像仿佛念得来了,那Mercedes me晓不晓得嘛。还是在太古里,正在装修,马上开业!介个可不是4S店,而是一家集餐饮、休闲、社交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活空间,安逸得板。

咋个读喃?奔驰我?梅赛德斯米?

正确读音:妹儿涩迪斯-米

其实,除了“背分子”和“奔驰我”

还有好多根本就是

认!不!来!

眼镜擦个两百次都读不称头

盒马鲜生还是盒马生鲜

这是个问题

“朴田”的“朴”到底是PIAO还是PU啊!

奈雪の茶中间那个“的”发不发音的嘛?

厝内小眷村慌眼就成了

眷内小村落”或者“眷内小眷村

NoMe是no me?还是no么

鄂尔多斯真的不是“郑尔每斯”?

还有小时候在镇上,

第一次看到有人穿阿迪达斯,

我以为是中央六台工作人员

真的迫切地需要一本百“音”全书

打开正确发音世界的大门

不然就会遇到下面这样的状况

↓↓↓

“哦哦对对上次你们大榜推荐的那家新开的酒吧叫啥子喃,bar π?吧皮?吧派?派吧?琵琶?”

正确读音:bar派 或者 派吧

“你在哪点儿?”

“我在IFS这个酒店这边,尼格依伊不对尼格罗罗,不不不,尼格罗伊......mmp我读求不来。”

正确读音:尼依格罗(Niccolo)

“我想吃个那个多有名的巧克力。”

“哪个嘛。”

“就是那个,那个狗弟娃儿嘛。”

 

正确读音:狗呆哇(go-die-哇!)

那些你自以为读的很正确的发音

现实却并非如此

UGG实际上不读“油叽叽”

而是“阿哥

(但是都被我们带偏了,现在连澳洲人都读油叽叽)

UBER不读“优步”

而是“乌ber

acne studio不是“诶塞嗯艺死丢丢”

而是“哎可尼-死丢丢

superme不是super me(我超厉害的)

而是“涩普Rain姆

Bape不是“贝普”

而是“a-bathing-ape

yeezy不是“椰子”

而是“1Z”(跟easy差不多)

ZARA不是四川话里面的“砸瓦尔”也不是za rua

而是“飒拉

Adobe不是“阿逗不”

而是“阿斗比

相反,Youtube不是“有土比”

而是“有土不

Safari不是“萨法瑞”

而是“涩佛瑞

“我给你说,CPB的粉底液真的好用。”

“德德per啊?就是噶,多好用的。”

Clé de Peau Beauté到底怎么念嘛!!!!

正确读法:中文读作“肌肤之钥

法语读作“克累-得-博-波嘚(dei)

这些法语名字是真的考技术

轻、重、小舌音

一个比一个打舌头er

随便选几个大家尝试一下

Yves Saint Laurent不是“杨树林”

而是“义乌-桑-咯航

maje不是“马姐”

而是“骂(四声)日

sandro不是“丧火”

而是“丧德吼

La Chapelle不是“拉岔劈了”

而是“拉沙败了

La Mer不是“辣妹儿”

而是正宗海洋:“啦 麦呵(呵轻轻发)”

Commes des Garcons

虽然是日本设计师的牌子但是取了个法国名儿

除了CDG、川久保玲

还可以念“刚目dei嘎和送

Evian矿泉水除了依云

还可以叫:“诶vi昂

日本品牌也不简单哈

各种“巴巴”、“坨坨”、“kiki”

让你开不了口

Issey Miyake除了三宅一生

还能读“一sei咪呀kei

Sacai不是萨菜

而是“萨卡伊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真的每一次都要看成

哟及亚麻tomato

toshiba toyota subaru haba honda asahi

全都傻傻分不清楚

下面的时间交给你们

请自由发挥

大榜要去starbucks来杯g-u-ruan-di的冰美式

享受美好的下午啦

 

天下网商记者 章航英

繁华商圈的布点往往能折射品牌发展兴衰。

今年年初,一家URBAN REVIVO(下称“UR”)新店落地杭州最大商圈湖滨银泰。巨大的落地镜门面、买手店型丰富陈列,让它迅速成为潮人“打卡地”。

而距它仅百米远的GAP,门面相比老旧了很多,店内的衣服也难言新潮。虽然位于一楼人流最密集处,但是整个门店十分冷清。

湖滨商圈曾经有一家巨大的Forever 21门店,四年前却悄悄关店,而随着去年新一轮改造,这里唯一一家ZARA也消失了。

在杭州另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商场嘉里中心,情况也不例外。负一楼本是ZARA旗下的快时尚品牌Bershka,UR以及优衣库三分天下。今年年初,Bershka也黯然关店。

繁华商场的门店变迁,不过是快时尚品牌命运更迭的缩影。快时尚的风向早就开始转变。如今,国外快时尚品牌节节败退,而2006年从广州起家、素有“中国ZARA”之称的UR ,发展势头却越显凶猛。今年天猫618期间,UR排名第二,仅次于优衣库。

它是怎么做到的?它能从“中国的ZARA”变成“世界的UR”吗?

国外快时尚撤退,“中国ZARA”崛起

国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阵亡”的名单越来越庞大。

最近几年,Topshop、New Look、Forever 21等快时尚品牌不断从中国市场撤退,尚存的H&M、ZARA、GAP也在不断收缩阵地。

截至1月31日一个财年,ZARA在中国内地市场关了38家店。母公司Inditex旗下品牌门店关店超过200家。今年,Inditex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个品牌在中国的门店也全部关闭。去年,GAP将旗下品牌Old Navy撤出中国市场后,今年被曝出正在考虑出售中国所有业务。

H&M境况更是大不如前。今年7月发布的二季度报告显示,中国市场销售额下降28%,损失超过4亿元。

滞销、亏损,打折、清仓成了这些国外快时尚品牌无法摆脱的阴影,整个行业正在收缩。

在中国过了十多年舒服的日子之后,这些国外快时尚品牌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人群变了、市场变了,爆品的法则也变了,它们也不再占据时尚的话语权。

最近几年,ZARA、HM等多次因质量问题、以次充好被市场监督局罚款。另外,它们多以欧美版型为主的设计,在尺码、风格等方面透露着一股“傲慢”。随着文化自信崛起,中国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越发青睐本土品牌。譬如“UR”这样稳扎稳打的中国本土快时尚品牌也迎来春天。

在小红书上搜索UR,有超过16万篇笔记。不少博主发布穿搭视频,还有很多女孩晒出了她们的“战利品”。一位用户表示“我就是从HM—ZARA—UR一路走来的。自从发现UR,其他就越买越少甚至不买了!由HM入坑快时尚品牌,但也最先抛弃它;曾经很喜欢ZARA,款式很大胆,但是对小个子来说尺码实在不友好。最近两年还是会下单,但留下来的比例越来越低!”

UR创始人李明光曾说,品牌创立之初非常难,因为当时“洋品牌”自带光环。但如今,UR似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据统计,UR在去年新开店38家,如今店铺超过300家,是唯一一家连续五年稳定拓店扩张的快时尚品牌。去年疫情,众多国外快时尚品牌业绩大缩水,UR仍稳住阵脚,营收超过50亿。

UR做对了什么?

一开始,UR是“ZARA的学徒”。

UR创始人李明光原本是个会计,因兴趣使然进入服装行业,摸爬滚打数年,没有太大水花。后来有一次去日本旅游,看到ZARA在东京开的亚洲首店,内心被震动。“ZARA就开在那些奢侈大牌旁边,价格比它们实惠很多,但是时尚度却完全不逊色众多大牌”。

李明光认定,“ZARA模式”就是中国服装市场新的机会。

彼时,中国消费者还在追求优质高价服装,快时尚给了人们另一种新鲜的穿衣方式。2006年,第一家UR在广州正佳广场开业,占地1000多平米。巧合的是,这一年,ZARA也正式进入中国,在上海最繁华商圈南京西路开出中国首店,占地2000多平米。

从一开始,UR身上打下了ZARA模式的印记,譬如:走中心商圈大店模式、丰富的SKU、快速上新的节奏、强调性价比等。

但渐渐的,UR探出了一条新路。

UR坚持大店策略,每一家店几乎都在1000平米以上,但同时,UR把独有的设计元素融入大店中,提升辨识度。李明光曾说,UR打造品牌的重点之一在于打造线下门店,“哪怕店铺的一首音乐,都会去关注,因为它是构成品牌的一个因素。”

多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店铺的设计感是吸引他们的一大要素。“忍不住进去拍照打卡”。

据广发证券研报,与ZARA纯直营不同,UR学习海澜之家的“类直营”的模式,得以低成本快速扩张。加盟商不用参与门店日常管理,由UR派出店长管理,包括店铺形象设计、商品运营等,因此在返单、延伸设计和调货方面更为及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海澜之家还投了1亿元,战略入股UR。

据悉,UR在门店上的花费远高于营销费用。最近几年,UR门店也在往越来越“大”及设计感走,通过和知名设计师合作、办展等形式,提升品牌的时尚感。

同时,线上也在发力。截至目前,UR天猫店积累了超过1200万粉丝,最畅销产品最高月销超过2000件。今年7月的直播日历显示,当月直播22天,有6天每天直播3场。

同时,UR在私域运营方面也十分精细。UR的小程序除了有商场功能外,还有内容板块“达人推荐”。另外,小程序还有加群引流功能,每天推送活动信息和产品信息。而ZARA的小程序,只保留了购物功能。

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是UR一大转变。李明光曾说,UR会将不同风格的消费者组成社群,在群内组织线上线下场景化穿搭互动, 以不同营销互动内容进行定制分发。“哪怕都是20岁的消费者,他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都有不同,我们会对他们进行精细化的分解。”

相比国外快时尚品牌,UR服饰紧跟中国消费者的潮流,同时版型明显更适合娇小的亚洲女性身材,在颜色和风格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口味,还曾推出时下流行的“无性别”风格。

在这背后,是UR强有力的设计研发体系和快反供应链。

在产品设计开发上,UR采用买手主导制,买手做企划,主管上接买手,下接设计师,设计师出款。据悉,UR有数百人的产品开发团队,通过时装网站、出国看展、秀场采风的方式汲取设计灵感。

从上新节奏来看,ZARA从设计到上架,周期为2-3周,HM为3-6周。而据东吴证券研报,UR商品,除计划类商品前导期需要60天外,应急商品、返单商品最快只需7-10天,每周可上新2次,1年研发款式超过1万款。

快时尚“内卷”,UR并不轻松

快时尚的“快”也开始内卷。

有人形容,将Zara为代表的品牌叫做Fast fashion(快时尚),以英国快时尚品牌ASOS为代表的品牌叫做Ultra fast fashion(超快时尚),而SHEIN 则被称为real-time fashion(实时时尚)。

相比于ZARA等快时尚品牌,一些快时尚电商公司实现了加速。以超3000亿估值震惊众人的快时尚跨境女装巨头SHEIN,聚拢了大批碎片化的生产商产能,将出货速度控制在7天以内。去年上新的SKU达到26万,是ZARA的3倍还多。

相比于为库存焦头烂额的ZARA,SHEIN没有门店库存,卸下了库存和周转的包袱。去年它的营收达到100亿美元,连续8年实现营收翻倍增长。这个“隐秘巨头”还透露野心,计划用不超过2年时间,销售额超过ZARA。

与这些“庞然大物”比,UR的体量还太小。它面临的竞争远不止这些,一批因直播及私域兴起的网红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凭借网红主播矩阵的流量,能迅速积累热度,成熟的供应链足以支撑爆品,能在短时间打爆一个品牌。

譬如,在今年天猫618的服装销售榜单上,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品牌“ITIB”。这是与淘宝主播薇娅深度绑定的原创设计师品牌。去年10月,薇娅在上海时装周发布了这个品牌,首次亮相销售额就超2亿。利用头部主播的影响力,品牌的成长路径正在快速被重塑。

似乎是为了避免“内卷”,UR提出了“快奢时尚”的概念。多年在ZARA阴影下的UR有意创新,并希望走出差异化:定位快时尚和轻奢中间地带,价格比其他快时尚品牌略高,速度略慢,品质更高。

快时尚的“快”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比赛。李明光提出了“适度”的点,表示未来将调整供应链速度,注重提升产品质量。

但,更高的价格需要更强大品质承载。如今,UR仍然避免不了“高价低质”的争议,款式上新虽快,但设计水准似乎并不稳定。

“UR跟HM比,设计比较出彩;跟ZARA比,性价比高。但是跟电商品牌比,两个都不占。”一位90后消费者表示。

布局海外市场,也是UR跳脱出国内市场“内卷”的策略。如今,UR在新加坡、泰国都铺设了线下店。李明光给UR重新定位,希望打造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UR”。

他能成功吗?

编辑 王诗琪

 

演讲:韩永生,中科院教授、服装供应链管理专家。 编辑:李健华

“如何让高资金稳定周转?如何让库存周转最快?如何让正价售罄率最高?如何让风险减至最低,开店能够赚钱?”

当下,服装企业正在经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变革期,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

中科院教授、服装供应链管理专家韩永生提出,应当关注供应链的变革——当服装企业以客户价值为起点时,整个供应链的原点都将发生改变,与客户接触点的店面将作为新供应链模式的起点,由此迎接衍生而来的变革,是企业在未来3~5年必须克服的行业挑战。

为什么必须要变革

传统的服装企业,设计和企划都是以订货会为起点。在业内,企业企划开发出一堆很好的产品,也的确受到订货商的欢迎。

但实际上,这些订货商订货后,从来没有货架概念,从不考虑订的产品应该放在门店的什么位置,导致门店的搭配千店千面,商品与消费者的“沟通”是失效的。

事实上,一款商品从服装企业到顾客,中间要经过订货商、销售商等层层环节,但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条供应链的源头很难感知。这就是卖方市场的典型特点——只管卖。

如今,转变的拐点来了。大约在2011至2017年左右,市场供需发生了转变。

在此之前,行业一直处于工业2.0时代——服装市场是卖方市场,服装企业生产什么,客户就买什么。

市场现状决定了服装企业内部官僚化的架构设置——从设计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到销售总监,他们各自负责一个领域,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是割裂的,所有服装设计、采购、批发,渠道门店的供应模式,都是粗放式的,来什么产品就卖什么货;彼此之间没有互动,也并非利益共同体。

在这之后,新世界——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客户需要什么,服装企业就应当提供什么。研究客户需求是适应这种转变的开始。

在业内,供应链做得最好的模式是“喝酒模型”,喝多少倒多少,最后一干杯——零(库存)。这就要求供应链以周为单位对产品快速迭代、快速反应。但目前大多数服装企业供应链的做法是“点菜模型”,一开始就把一桌子菜点好,一些盘子太多人吃,发生了缺货,另一些盘子没人吃,产生了积压。

所以,2.0时代与4.0时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现在看来,国内有一半服装企业都转不过来,接下来会有三分之二在因循守旧中葬送品牌。

一家企业想做得长久,寿命够长,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确保企业的现金稳定性;第二,企业有成长性才能基业长青。

过去,服装企业的成长是靠渠道推广,开更多的门店就能更快地成长。现在还能这样做吗?服装企业要的是现金利润,客流没有了,开店只会导致费用增加,利润大幅下降。

但当下,大部分服装企业还认为市场在增长,每年考核的是销售的增长、增长、增长,今天的市场根本是寒冬,企业不能再盲目地追求销售指标了。

世界已经变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资金高周转?如何让库存周转最快?如何让正价售罄率最高?如何让我们的风险减至最低,开店能够赚钱?

变革什么:国内外服装企业对比

服装行业今天最大的成本就是库存,是产品打折的损失,是剩余库存的损失。但国内企业一直盲目认为,库存越多越好,销售机会越多越好。

这里有一个案例,一家著名的女鞋品牌,单品销售额曾一度达85亿元,但4年前,这家企业出现亏损,单品销售额下滑到36亿。整个利润、库存严重恶化,库存周转达200多天,但更可怕的是售罄率,卖掉的货只达到60%~70%,售罄率如果不到80%,风险就大了。

另外一个案例,是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个黑马品牌,别的品牌销售下降了,它倒是快速成长,销售业绩接近200亿。利润很不错,但库存急剧增加,库存周转天数高达300多天。

作为一家大众品牌,这个品牌的特点是:毛利率低,性价比高,倍率是3.5倍——传统品牌是7倍,这就带来很大客流量和转化率,客户价值有了,它能够快速成长。但这家企业的供应链不好,售罄率只有65%左右,大量的供应商被拖死。

所以,光有客户价值、没有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企业也做不长。还有一家上市企业,在订货会期货高达95%,把订货会当成了“赌博会”,把赌单当成有效订单,要求准时采购、生产和交货。

结果,货品正价售罄率只有30%,加上打折才只卖掉60%,留下了40%的库存留给下一年。不少服装上市企业,每年库存跌价损失达到全年利润的50%,这么大的损失没有人去承担责任,没有人去关心。

所以,库存成为今天服装企业最大的成本。可是,企业的注意力放在哪里?采购再便宜一点儿,生产再便宜一点儿。财务关注的是你每天请谁吃饭,吃了多少钱。而几千万、几个亿的库存投入,大笔一挥全线放水。典型的盯住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有什么好的做法可借鉴吗?

我们看看ZARA,它的库存周转天数保持不变,年销售800亿时周转只有80多天,当销售达到2000亿时,库存仍然保持80多天,也就是说,给3个月的流动资金,完成所有库存运作,同时ZARA应收款只有10多天。

什么是坪效?我们传统的方法是单位店铺面积的销售额,但国际品牌的坪效是用毛利额除上店铺运营费用,通过这种方法评价店铺的运营效率。

只有在店铺盈利以及投资回报率没有风险的情况下,才允许开店拓展,这就要求库存周转要快,坪效要保障门店盈利。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稳定的成长,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再看优衣库,它的库存比ZARA多一点,100零几天,销售一路在涨,这也是坪效,投资回报率达20%多。

耐克,它的库存跟ZARA和优衣库不一样,后者是直销,库存都在自己手上;耐克是分销,它的供应链掌控力稍弱。

但这三家的管理中,库存是一条死线,不能超过某个额度,一旦超过,就不许生产、不许采购,先清了以前的货品再说。

最后,对比国内外服装企业的成品、原材料、OTB(Open-to-Buy,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方法:采购限额计划)之间的构成比例。

ZARA:整一季度货品采购的OTB,25%的成品,50%的原材料,现金流出25%;正价售罄率90%,打折售罄率10%,每季度100%卖光。

优衣库:30%的成品,70%的原材料,再按周生产。正价售罄率80%,打折售罄率15%,最后只剩下5%的货品。

国内企业:95%采购成品,5%左右补货。正价售罄率30%多,打折售罄率30%多,剩下的30%多明年再接着卖。

为什么我国不少服装品牌成长性出现问题呢?为什么国内服装企业没有流量?为什么ZARA、优衣库一进去购物中心,国内的竞争对手就死了?

看看性价比,ZARA的加价率是2.65倍,优衣库的加价率是2.5倍,而我们批给渠道代理商就有2.8倍,店铺零售吊牌价达到6~8倍,ZARA/优衣库的零售吊牌价与我们服装品牌的批发价差不多,那么我们品牌零售价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国内的服装的企业哪里会有流量。

客户是傻的吗,他们愿意多掏钱买你这么没有性价比的产品?客户的价值何在?为什么我们与国际品牌,无论在稳定和成长方面都差距甚远?

这都是传统服装品牌批发模式所造成的,这种批发模式还能持续多少时间?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品牌还都是批发模式,如果模式不变,3~5年后真不知道还有多少能活下来?

改变成什么?怎么变?

为什么传统服装品牌企业的成长性、稳定性(库存、应收款)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思考第2个问题:考核。因为人们只会做你考核的事情。

国内的服装企业考核什么?第一是销售、利润;第二是产品成本、运营费用;第三才是售罄率(库存周转没有几个企业重视)。

而国际领先的品牌企业在考核什么?第一是库存周转(包括售罄),第二是坪效,要拓展店铺,必须要保持坪效大于某个值。

从考核指标看,国际领先品牌企业先建立稳定性竞争力,在稳定的基础上再做快速成长。国内不少品牌企业盲目追求增长。

品牌企业要先做强,再做大。“强”指的是风险控制能力,关键是现金流动速度,库存及应收款的高周转,面向店铺的全价值柔性快速供应链是一家品牌企业发展的根基,没有好的根基,哪能建设百年、百亿、千亿品牌?

供应链有3大要素:质量、成本、交期。可是往往成本与质量冲突,成本与交期冲突,而企业经常成本优先,这样品质、交期就无法保障了。这是我们对成本评价的错误,片面认为采购生产成本就是商品成本。

真实的商品成本要看正价售罄、总售罄等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流动性,资金流动的速度。有了流动速度,就一定能保障质量,有了速度就能控制周转与正价售罄率,就能确保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在这其中,柔性供应链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不少国内企业在建立智能制造,但有些智能生产的方向是错误的,在追求生产效率。所谓柔性快速供应链,生产线应该是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快速生产。

留给我们变革的时间窗口没有多少时间了,现在必须马上改变,并且必须是一场由企业内部发起的变革——战略是先建立高库存周转竞争力,然后是高坪效竞争力

稳定在前,成长在后,今天的市场是一个存量市场,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否则3至5年后,大家就再听不到你的品牌了。

对于企业而言,变革首先从老板推动,上下同欲,同时,企业内部需要一次重新创业,打破职能部门,成立全新的垂直一体化事业部,打通企划、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真正建立以目标客户为中心、以店面为起点、以周为单位的假设验证型商品业务模式,推动一个全新的开始。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期指 交割(期指交割日是哪天)

下一篇:光伏概念股龙头一览(光伏概念股龙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