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什么是紧缩银根(银根紧缩下的中国经济)

2023-04-06 11:10分类:投资学习 阅读:

来源:澎湃新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在中国文人志士中流传上千年的名言警句,如今也为美国人所认知。

从《原则》《债务危机》到《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研究从最初涉及个体、组织,延伸至探究国家社会的兴衰与世界秩序变化的原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利欧在《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中以近500年以来主要国家的历史为样本,开始了围绕帝国兴衰及其深层机制而展开的历史研究,并且基于历史研究所提炼出来的规律,重新思考投资。

全球顶尖对冲基金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

达利欧提炼出了8个标记大周期的指标,即教育、竞争力、创新和技术、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军事实力、金融中心实力、储备货币地位。在达利欧看来,人们可以通过考察这些指标,构建一个反映国家当前形势的健康指数,反映不同大国兴衰的整体情况及所处的大周期的阶段。所有帝国和王朝都是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可以就此判断本国所处的位置与之后的走向。

步入2022年,新冠病毒变种毒株对供应链持续造成冲击,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粮食短缺,推高全球通胀,这些宏观因素都在拉低全球经济增速。滞胀俨然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巨大风险,美国是否会重蹈上世纪70-80年代滞胀的覆辙?达利欧近日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书面专访。

中国的经济增速仍很可能大大超过美国

澎湃新闻:相比于《原则 1》,《原则 2》站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可以谈谈这么做的初衷吗?你是如何考虑的?

达利欧:这二者的路径是一样的,即通过观察许多真实发生的案例来认知当中的因果关系,从而理解现实究竟是如何运作的,然后我再把这些原则写下来。工作和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反复发生,我们并不总是需要回头看。不过,储备货币和国家的几次兴衰,通常需要50-150年的时间,我也就需要回顾西方世界近500年的历史。我还上溯到公元600年中国自唐朝以来历代朝代的兴衰。有了这么大的样本量,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并找到我的处理原则。

澎湃新闻:你还提到相比于美国,历史和哲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你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为什么认为这一点很重要?

达利欧:从与中美决策圈层内外的对话中,以及从对历史记录的比较中,我可以看到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关注和理解历史。另外,美国相对于中国,并没有太多的历史,对美国人来说,历史只开始于1776年左右。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直到我知道我需要学习历史,且学习历史反复帮助到我,在此之前不学习历史让我受过挫。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有一些事件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在我有生之年都没有见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它们在以前发生过很多次。我对历史研究得越多,我对现实的见解就越深。例如,我对大萧条的研究帮助我预测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平稳度过了危机。正如我在书中解释的那样,我对过去500年的研究和从中所学到的原则,帮助我在大多数人都举步维艰时做得很好。

澎湃新闻:中国政府提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之际世界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疫情大流行。你如何看待疫情后中美经济的基本面?

达利欧:我认为中国还会继续进行经济改革,中国将会克服其面临的疫情挑战,并避免陷入一场削弱国力的战争。假设这些判断是正确的,中国的增长率当然会低于过去几十年的水平,但仍很可能会大大超过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这里有很多原因,难以赘述,我在书中都逐一进行了阐释。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中国比现在更容易实现快速的增长,因为过去中国的市场曾受到孤立,也非常便宜,所以改革开放能让中国快速赶上。如今中国的市场变得更昂贵,人口结构也遭遇逆风,增长也就因此而放缓。同时,中国还有很大的潜力做出改进,发展程度仍有提升空间。这表现在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差距将会缩小。此外,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提高生产率的因素也有重大提升。在我的书中,我展示了用来预测未来10年增长率的18个指标。我用这个方法检验了18个国家(欧元区计为一个国家)的情况,在我的书中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

(注:这一数据是基于世界银行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DP数据,可在此找到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PP.CD?locations="CN"-US。此外,书中展现的国家数量是11个,而不是18个。)

美国这次情况可能会比1979年更糟

澎湃新闻:美国通胀已创下四十年来的新高,但市场对美国通胀的持续性仍有分歧。有评论认为现在的状况与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大通胀”时期很接近,你认同吗?应如何看待本轮美国通胀背后的逻辑与走势?

达利欧:是的。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源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前后的大量债务和货币创造。大量的债务和货币创造降低了其价值,增强了购买力,从而增加了支出。于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以对抗导致经济疲软和滞胀的通货膨胀。同样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任何东西的价格等于花在它上面的钱和信贷的数量除以它卖出的数量。我们之所以会有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和信贷创造的数量远远大于商品和服务创造的数量。虽然部分原因是供应链问题,但大部分原因是巨额债务和货币创造。未来,巨额赤字将会产生更多的债务。尽管美联储试图收紧银根和信贷,但这将损害经济。这一系列条件将导致滞胀。情况可能会比1979年更糟,因为现今的债务额更高。由于一个人的债务是另一个人的资产,持有债券资产(debt assets )的人会认为可以卖掉这些资产再去买东西。这种可能性太大了,而这会使得通胀和增长之间的权衡变得更加难以管理。

澎湃新闻:为了抵抗高通胀,美联储开始激进加息。你预计美联储今年的加息频率会如何?

达利欧:我预计每一次会议上都能加息,直到加息会对市场和经济造成难以接受的损害。

澎湃新闻:在当前复杂的宏观局势下,你对全球资产配置有什么建议吗?

达利欧:远离债券资产(debt assets ),并对资产做多元化配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大人,这五百两银子是小的孝敬您的,xx的事就全仰仗您操劳了。”

这是古装剧中常常出现的送礼场面,往往一边说一边命人抬进来大箱子,揭开里面是白得晃眼的银子。

影视剧里的白银闪闪发光。来源/电视剧《九品芝麻官》截图

除了送礼,我们还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主人公吃完饭后,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再潇洒地说一句“不用找了”,留下店小二捧着银子两眼放光高喊一句“谢谢客官”。

这样看下来,仿佛古代人天天都在使用银子。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年累积下来,古代银子得是多么庞大的数量了,可为何今天的我们很少见到银子,古时候流通的那么多银子都去哪儿了?

白银并不是所有朝代都广泛使用的

首先,古装剧中使用白银的情节并不准确。在明朝之前,白银并不是官方货币,在民间也没有被大量使用。

白银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货币的,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白银在法律和事实上成为首要货币的时间,无疑是在明朝中后期。在这之前,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宋朝出现了纸币。

明朝前期甚至禁用金银作为货币,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违者罪之。永乐年间,白银的禁令愈加严厉,民间敢有以白银交易者,以好恶论处。

但是,民间使用白银的人越来越多,白银的竞争对手纸币和铜钱逐渐被淘汰。

洪武八年(1375),明廷发行纸币“大明宝钞”。钞票表面有“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字样。然而,短短十余年后,大明宝钞便陷入了无休止的贬值之中,因而在民间不受欢迎,民众拒绝使用。有大臣言“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户部”。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宝钞的贬值是钞票滥发造成的。洪武朝的统一战争和永乐朝的下西洋使得开支骤增,更加大量印发钞票。宝钞的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钞票大幅贬值。当时御史陈瑛表示“皆缘朝廷出钞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最开始的规定钞1贯折合钱1000文,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宝钞已贬值到原先的四分之一。洪武二十七年(1394),两浙钞一贯折钱百六文,宝钞已贬值到原先的六分之一。朝廷无计可施,索性禁止使用铜钱,倒逼人们使用宝钞。然而到了明宪宗成化初年,“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成化七年(1471)更是“钞贯值二三钱”,宝钞几乎贬至面值的千分之一,终于是废纸一张。

除了纸币,白银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是铜钱。从秦朝统一货币铸圆形方孔钱开始,铜钱是普遍使用的官方货币。当刘邦还是泗水亭长时,想到上司家里去,撒谎说以万钱为见面礼,吓得他的上司迎到门口来。隋朝有隋五铢,唐初发行开元通宝。在民间以“腰缠万贯”来指代富豪。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物贸易和商品买卖,使得货币的交易量增长,而铜钱体积沉重,不方便大量使用搬运,且由于仿造容易,民间出现了大量私铸铜钱。由于铜钱价贱体重,且易于盗铸,明朝又没有能力供给完好充足的铜钱,导致私铸盛行,质量恶化。明清时期,铜钱先是宝钞的辅币,后又成为白银的辅币。

明正统初年(1436)开始松弛用银的禁令,“朝野率皆用银”。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令民间货薪值银一钱以上,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成化、弘治以降,实行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复本位体制,宝钞废弛。再后来,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时,干脆连铜钱都舍弃了,只征收白银。至此,无论是日常买卖,还是缴税都使用白银。

影视剧中饱满的白银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的。来源/电视剧《走向共和》截图

白银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久藏不坏,从而被人们欢迎。但是古代中国从来都不是产银大国,这些白银都来自哪呢?在明代的货币选择面临挑战时,世界上的白银浩浩荡荡流入中国。当时西方发现新大陆,获取了殖民地大量廉价的银矿。这些白银随着贸易流入中国。明清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必然使得进口需求远不如出口强烈。中国民众很少购买西方的工业品,但是西方却需要大量来自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下,大量的白银从日本、美洲和欧洲涌入中国。

买鸦片、战争赔款导致晚清白银流失

明清时期,中国成为美洲白银主要的流入地之一。清朝的对外通商口岸,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集中在广州一处。按照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的说法:“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英贸易中,英国常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每年要运来大量白银来抵付货款。对此,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鸦片,以改变状况。嘉庆、道光年间,英国非法输入中国的鸦片不断增加。道光初年,每年输入7000余箱。鸦片战争前几年,每年输入平均达35000箱。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的对英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逆差部分用白银抵付,导致白银外流。鸦片战争前几年,中国每年的白银流出量达1000万两以上。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和列强签订的一系列赔款条约又损失了数以亿两的白银。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需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日本在其他殖民势力干涉下放弃辽东半岛后,又勒索清政府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又要求清政府向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巨额的赔款早已掏空了国库,清政府于是摊派税款,向民间征收白银。

影视剧中计算《辛丑条约》赔款的情景。来源/电视剧《走向共和》截图

民国金融危机下的白银外流

民国建立以来至20世纪30年代初,银元和银两是中国社会流通的主要货币,辅之以铜元和银角,此外还有由各地林立的银行发行的流通价值极低且贬值严重的纸币。仅作为主要货币的银两的制式就有超过100种,如碎银、银锭、银元宝等等。银元的制式也有将近20种,如俗称袁大头的袁洋银元、以孙中山先生头像为标志的孙洋银元,还有从日本、西班牙等国流入的银元。复杂散乱的货币制式,给民国时期的经济、商业等活动造成了诸多不便,银本位的货币政策又将中国卷入一场“白银风潮”之中。

1934年下半年,还沉浸在经济快速发展美梦中的国民政府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生死攸关的金融危机:白银大量流出,先是银行、钱庄及工商企业大规模倒闭,各行业迅速走入萧条,最糟糕的是农村经济,可谓全面破败:“鲁东向称富庶之区,地价每亩百元者,刻已低落至四五十元;鲁西、鲁南贫瘠之区,向之每亩五十元者,刻竟落至二十元或十元尚无人过问,农民破产之普通、痛苦之深刻,实为近古以来所未有。”

导致这场危机的最直接因素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国外,将中国推入严重金融危机中的正是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政府为了遏制提现风潮,缓和金融危机,开始对银行制度进行改革,继而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政策。1933年6月19日,罗斯福签署《购银法案》,同年8月9日宣布白银国有,造成世界银价的剧烈上涨。美国在全球高价收购白银,同时禁止本国白银出口。通过《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纽约银价由美国实行白银国有时的每盎司49.31美分涨至1935年5月的每盎司74.42美分,以后虽略有下降,但一直维持在65美分以上。伦敦银价也跟随纽约银价的上涨而不断攀升,到1935年4月,几乎是1931年银价的两倍多。

因为中国每年的银产量并不高,一旦国际银价浮动过于剧烈,使用银元作为主币的中国货币体系必然会受到世界银价涨跌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

国际银价的异常上涨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盎司白银几乎可以换回3倍的美元购买力。中国民众的直观感受是,外国进口的商品一下子便宜了很多,而中国出口的各类商品竞争力却大大降低,白银成了唯一可出口的高利润商品。暴涨的银价让国内外的投机商、冒险家迅速行动起来,外商银行趁机将白银大量运出,他们用轮船甚至兵舰装运白银出口,从中赚取高额利润。1934年1月,上海的外商银行存银约27500万元,占上海中外银库存银的49%,年底仅仅剩下5400万元,为1月的五分之一。这一年,中国白银的外流量达到民国以来最高,也是历史上白银外流最高年份1907年的5倍。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全年白银出超总额达到2.59亿元,同比增长1750%。其中仅8月21日这一天,汇丰银行用英国轮船从上海运出白银1500万元。

为阻止白银外流的凶猛势头,1934年底,国民党政府加收白银出口税十个百分点。但被美国推高的国际银价吸引了不少中国人从事白银走私业务。根据民国财政部估算,1935年,白银走私规模超过两亿元。从1934年4月至1935年11月,中国的白银储备(银元)一下子从6.02亿万元降到了2.88亿万元。

美国《购银法案》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米诺效应。首先是各大城市人心不稳,相继出现白银挤兑风潮,银行银根收紧,不再放贷,一些银行甚至不得不宣布停业;其次,美国商品借机在中国大量倾销,造成中国贸易严重逆差;最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通货紧缩,物价不断下跌,很多工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因而迅速倒闭,工人失业,商业萧条,国民经济完全脱轨。恐慌情绪不断蔓延,一时间,工商凋敝、物价下跌、人心惶惶,公众急于将钞票兑换成现银,引发银钱业挤兑风潮。1935年,中国陷入了金融恐慌和全面经济衰退。

这种局面逼迫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放弃银本位而建立新的金融货币体系。

国民政府强行搜刮白银

国民政府为了阻止白银外流,不断推出新政策,但始终不能解决白银问题。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直接向罗斯福喊话,希望美国在购入大数额的白银时提前告知中国,以便中国能够做出反应。但是,罗斯福拒绝了中国的这些合理请求。

万般无奈之下,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法币改革,以挽救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经济,而白银作为中国通货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法币钞票取代白银成为货币,并且通知民众要将持有的白银按比例到银行兑换成法币。

大额法币。来源/纪录片《金融风波1948》截图

货币改革令规定,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只能使用法币,不能使用银币;收拢货币发行权,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四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限期兑换中央银行钞票;强制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规定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个人,均不得保留银币、金银。南京国民政府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控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法币钞票作为一切市场流通之货币形态,原来公私持有的银本位币应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银行兑换成法币。1法币与23.49 公分纯银等值,也就是说,银元可按照1∶1的比率等值兑换法币。

国民政府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用纸币强行将白银收归国有,变相搜刮了民众财富。到1936年年中,国民政府大约从个人和银行集得了价值3亿美元的白银,仅民营银行就贡献了2.25亿元。改革令的发布,使得白银在法律上已经不再作为我国的流通货币,银币、生银、银锭及其他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的流通领域。

法币发行总额变化表。来源/纪录片《金融风波1948》截图

解放战争后,南京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开始携带大量白银逃往中国台湾。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自此之后,白银只作为饰品出现,货币意义上的白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任双伟著,货币里的中国史,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9.06.

赵涛,刘挥,世界贸易战简史,华文出版社,2019.06.

余文建著,上海近代货币竞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04.

彭信威著. 中国货币史(全两册 全新简体字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01.

徐瑾著. 白银帝国 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7.02.

叶世昌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09.

(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01.

何平.中国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J].中国金融,2017,No.847(01):94-95.

刘冲,周瑾芝.金融危机、政府担保与储户挤兑——来自中国“白银风潮”的历史证据[J].财经研究,2015,41(08)
:105-117.DOI:10.16538/j.cnki.jfe.2015.08.010.

李春燕.探源民国时期的金融改革历史[J].兰台世界,2012,No.369(19)
:62-63.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2.19.021.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J].河北学刊,2004(03):145-154.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000533顺钠股份(股票)

下一篇:全景网千股千评600060(股票行情)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