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孵化基金协议(硅谷孵化基金)

2023-04-26 13:04分类:短线技巧 阅读:

在“创新驱动、科技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大连市委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大连将坚定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强化创新基础、聚焦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到2025年,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为助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并全面深化大连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我们邀请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大连理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等部门,联合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科创》系列“三创沙龙”。本场沙龙主题为“重孵化 促转化——大连锁定创新源头 培育‘独角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之一,“双创”时代,科技企业孵化器也身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主动融入创新全球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在催生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关键节点、重要推动力量。

本期三创沙龙由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主办,指导单位为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承办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并邀请到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代表,共同探讨在创新驱动的战略发展中,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高质量发展、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提高孵化服务水平之路上是怎样一步步前行,又是如何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积极发挥作用。

嘉 宾 观 点

 

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创新事业部部长 李旭

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是2018年8月组建的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为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民营经济创新转型发展,尤其是对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科技型人才、企业及平台等市场主体和载体提供服务、保障、支撑等相关职能。中心近几年在扶持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做了很多工作并产生了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从科技型企业培育着手,加强创新服务:实施科技型企业精准培育工程。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我市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与科技、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机制,以金普新区、高新区为试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等开展培育活动30多场,共培育企业约2280家次。截至2021年底,促成395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81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227家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93家完成“雏鹰”企业申报,32家完成“瞪羚”企业申报,1家完成潜在“独角兽”企业申报。2020年重点培育的大连优迅科技有限公司成为2020年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大连地区唯一上榜企业;开展市校协同创业系列服务。近三年来,累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74场,线下参与人数2284人,线上参与人数4652人,参与企业6300余家。辅导企业申报各类政策项目175项,专利服务1191项。累计培训高校师生超12000人次;建设高水平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在高新园区、金普新区等科技创新活跃区域,集中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班,三年来培养超千名技术经纪人,目前已有869人通过考核获得技术经纪人资格。大连成功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另一方面,从创新源头抓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注重挖掘可转化成果及项目,精准匹配企业实际需求。四年来,共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和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发布会18场,82个团队发布了108项科技成果与近600余家企业对接,促成20余个项目与30余家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已有11项重点成果累计获得风险投资或签订技术合同金额达3580万元;连续四年承办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大连站)”活动;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示范试点,重点促成大连化物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征集化物所技术成熟度高、适合在大连转化的科技成果103项,组织我市62家(次)有技术创新需求的企业与其中32项成熟的项目精准对接。举办6场专题成果发布、4次本地实训和3场异地实训。促成大连化物所与中科一然未来(大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协议,预计中科一然达到全部产能后,产品年销售额将超过4000万元。

下一步,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其它相关职能部门,采用更多方式和有效措施,服务各区市县、先导区做好科技企业培育工作,形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作合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以统计数据为支撑,精准服务科技企业量质齐增。落实《大连市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对2020年、2021年参加统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数据分析,深入挖掘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目标,组织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题辅导、跟踪服务,形成科财税区市县联动,法律、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启动“一企一策”科技资源对接服务,分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台账,实施精准培育,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企业数量及质量;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构,助力科技企业高速成长。进一步向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机构开放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项目信息,促进优秀项目、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的三方对接,提高融资对接精度和融资效率,降低项目直接融资成本。引导投融资机构早期介入优质科技企业的成长链条,选择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的科技企业重点支持;强化精准匹配推送,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整理国家、省、市面向企业的最新政策,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做到政策“可视化”。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企业画像等技术手段,对企业进行政策匹配定制推送,营造公开、透明、简单、可预期的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等。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原始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配合市科技局开展“大连市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专班”科技服务行动,进一步挖掘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的资源,提高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加大优质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重点面向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创新型领军企业等高成长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开展常态化的路演或“一对一”精准匹配,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对科技成果发布会(直通车)发布的优质科技成果,以及后续征集表述明确的企业技术需求至少稳定跟踪1年;引入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成成果转移转化。以市场化的方式优选服务总额高、次数多、口碑好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促成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链接“校-所-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作为孵化平台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大连孵化平台的发展,也在想方设法地制定政策,扶持大连孵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想通过孵化平台激发大连市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够充分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和能力,也想通过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来带动大连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大连发展的新格局发挥新能效,实现一个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学习了很多先进经验。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2022年9月15日全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活动周上发布了《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报告中提到:2021年底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5253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是6227多家,众创空间是9026多个,数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在服企业已经达到24万个,累计的毕业企业已经到了21万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已经覆盖了全国95%的县级以上地区,孵化平台体系已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连市最近几年通过科技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孵化平台体系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截止2021年底的数据,大连市市级以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42家、备案的众创空间有86个、大学科技园4个,合计132个孵化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4家(含综合和专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1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有28个,省级备案众创空间有38个。另外还有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由科技部高新司颁牌的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4家大学科技园中有国家级2个,省级2个。在服企业所属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文创类等大连市主流领域、产业。从2021年统计数字来看,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面积已经达到近54万平,众创空间的总面积达到近29万平,在服企业达到1700多个,另外还有7000多个创业团队。从数量、体量和面积上看,大连市的孵化平台体系已经达到很高的标准。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 刘卓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是理工大学和甘井区合作,成立的首个以校友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载体。主要工作就是做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本身是省级的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做的工作就是以第三方机构的角度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培育创新主体,我们围绕着国家“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进行创新创业,在服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两个领域;助推科技服务,催化成果转化,对在服企业,我们从需求出发,从基础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两方面入手促进企业发展,找到专业导师,然后做技术对接、成果撮合。2021年帮助冰山集团签署的技术合同额将近一千万元。我们认为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尤为重要,经过前期探索,我们与上海技术交易所达成了合作,他们拥有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的体系;科技金融的支撑。

创业园的很多企业比较聚焦,首先是科技型的。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我们服务的150多家企业里知识产权的数量大概有1000项左右,可见企业对科技性的重视,所以我们要通过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手段,帮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一定的提升,在技术、市场、人才团队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根据近两年创业大赛中各企业的表现,大连的“独角兽”企业大概率会出现在生物医药或者芯片设计领域。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受大连市科技局的委托,制作了一个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聚焦双碳领域,实现线上科技成果展示,线下发布路演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真正实现需求和技术的对接、成果落地。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长福

背景介绍: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于2021年被评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新式科技企业孵化器代表之一。它的运营模式、物理空间和企业规模从某些方面来看是新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学习方向。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于2000年启动建设,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营单位,于2004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孵化场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余家。科技园始终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业务,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明确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职能定位,支持科技园内涵式建设和外延式发展。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成方面,依托学校优势创新资源,集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家智库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实现校内外开放共享,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高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科技园支持搭建线上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流程,完成在连科技成果作价入股项目涉及总投资5600万元;辅助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达1000万元,通过技术对接与跟踪服务,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年服务企业70余家次。在科技创业孵化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基本的孵化场地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创业辅导、法律咨询、财务管理、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投融资服务等全方位专业服务,合作成立创新孵化基金总额约6000余万元,全面支撑企业的发展。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意创新创业基金种子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设立在孵企业学习成长中心,提供高管全局思维提升、中层技术知识交流、员工能力素质进步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共培训1000余人次,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撑。在促进开放协同发展方面,科技园立足大连,辐射全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融通发展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在浙江宁波建立科技园分园,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针对大连孵化平台的未来发展建议:提供政策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孵化企业税收返还、财政经费配置、人才引进的安家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政策支持保障。推动孵化平台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天使基金、科技创业基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推进实施一批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人才支持。支持培训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对科技前沿有敏锐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新的条件下孵化器核心能力建设的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加速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与各孵化机构加强联系,进一步整合创新成果,汇聚优势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和政策支持下,集中力量合作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共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共赢,带动区域孵化事业协调高效发展。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工西岗产业园是去年科技局新认定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完全按照国家和大连市最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建设的,是未来孵化器发展的典型代表,希望有机会邀请孵化器联盟中的孵化器企业前去参观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负责人 吴振宇

背景介绍: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大连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所重要高校,一直在打造孵化平台的链条式发展。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是较早一批大学成立的成果转化众创空间,也是国家级的众创空间。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立足大连理工大学,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定位于创新创业种子选育基地,同时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功能,主要聚焦于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及孵化,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成长路径,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从种子期到天使期的软硬件支持。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运营面积为5700平方米,专职管理人员8人。累计培育初创企业49家,服务创新创业团队194支、常驻创客700余人,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雏鹰”企业1家,15家团队累计融资额达到5062.4万元。

高校孵化器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能够给短期毕业或有意向创业的校友和学生提供孵化机会,高校的孵化器可以借用学校场地等优势资源,不需要费用,符合初创企业的需求;孵化器是一个纽带,有助校企合作,让学校有更多企业资源,包括创业导师库等的优化和建设;高校很多科技成果资源需要转化,大连市科技局的很多孵化优惠政策给广大师生带来了切实的机会,互联网+大赛和各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对接平台。学校通过政策引导,使在校教师的科研转化意识不断加强,这也为我们孵化器有了发力的机会,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孵化器担负了在校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训练及教育工作,将政府需求、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和利用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培养案例和导师资源,大大激励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劲头。

2019年我们在市三创中心和科技局的指导下,由理工大学牵头,由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17所大连市属高校共同组建了大连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联盟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国家双创周为契机,举办和承办了多场次的双创相关的活动。今年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和联盟共同承办了第八届创新创业大赛,那么吸引了包括河北、山东以及本省市属之外的高校广泛地参与。此次比赛同时也作为互联网+大赛的热身活动,为各个高校提升项目水平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辽宁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教育联盟前期也已经和大连市各个孵化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今后讲继续和孵化器联盟紧密合作,继续推动大连市双创事业的发展。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连市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一直致力于大学生创业就业,也为大连市的小微企业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为大连市的孵化平台体系建设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年的创业创业大赛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要求,特意设立了大学生团队组比赛,也是依托于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成果也非常显著。除了大连的高校创业团队,还吸引了外省的高校团队,也参与了大连的比赛,氛围良好、成果显著。也期待下一步获奖的大学生团队能够进入到大连市孵化器的联盟单位,去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

 

大连双D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谷杨

背景介绍:大连双D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企,在金普新区的孵化平台体系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做出很多贡献,同时它也是金普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的秘书长单位,为金普新区整个孵化体系的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大连双D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金普新区的区属国有独资企业,致力于新兴产业促进与双创服务建设,是科技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第二批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以及工信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作为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型孵化器,按照创业服务专业化的要求,双D高科始终把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及区域产业促进放在重要位置。截至2021年底,双D高科已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药用成分微囊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等11个省级平台,联化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九信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9个市级平台,通过自建+共建机制打造的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成果本地转化的数量和效率。在完善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下,多年来经双D高科孵化的企业已累计毕业139家。2021当年,在孵企业33家,当年融资2.58亿元,当年授权专利65件,并进一步完善布局创新赛道,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经与创兴动力(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孵化器升级版——大连“专精特新”孵化器。双方提供各自优势资源,建设面向“专精特新”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面的加速、成长、成熟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

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方面,双D高科结合本地高校资源多角度切入,近年来,在产学研合作领域链接在孵企业的多项在孵项目有效实现了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经双D高科孵育的科技成果,本地化放大生产效果明显,医药CRO集群已初见规模,疫苗研发与生产集群效应显现,一批火炬骨干企业更是为金普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双D高科持续跟进,通过支持企业员工内部创新创业,打造内生成果外延孵化新模式,实现集群发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孵化新模式。双D高科作为大连市规模最大的生命健康产业加速器集群及创新链条齐全的综合双创旗舰,2021年,再次联合化物所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共建“中科金普科学家成果转化基地”。引导一批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以及其他高校的科学家到金普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打造“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平台、高技术企业孵化平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促进新技术在金普新区企业的转化应用,在金普新区进行项目孵化、中试和产业化,创立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聚集区,不断提升区域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多年来,双D高科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近20家辽宁省“瞪羚、雏鹰”企业,近10项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年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5家,2021年,有6家企业获得“2021年度大连市成长百强企业”等,为大连市“独角兽”企业储备做出贡献。此外,双D高科连续多年把握大连市科技创业大赛契机,组织并支持在孵企业通过大赛平台展示推介。通过大赛,多家企业在成长战略上获益匪浅,为企业梯度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双D高科这支团队作为国企的孵化平台运营单位,它的特点是一直致力于契合金普新区的产业发展。这支团队做专业化孵化是非常有经验的,像他们生物医药的孵化平台这些年来孵化出了大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优秀企业。希望双D 高科这支优秀的团队充分利用好国企的优势,为整个大连市的孵化体系建设做出表率,也给大连市民营的孵化平台起到带头作用。

 

特地世界(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薛希山

背景介绍:民营的孵化平台是整个大连孵化体系里边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在做平台的同时,自己就是在创业。特地世界(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样的一支团队,勇敢投身到创新创业大潮中,孵化出了很多优秀企业,同时在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流程,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特地世界(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专注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服务商和科技产业园的运营商。公司依托大连市双创政策首先创立了特地(大连)高校院所科技产业园,旨在打造一个为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特地产业园可自主支配孵化面积2.3万平方米。公司通过“数据筛选→概念验证→股权投资→高效孵化”四步标准化运作流程,以市场化的手段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通道。特地产业园累计孵化了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院所191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机制性问题,使科技产业化更简单。2020年园区获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1年被评为中国百家特色载体。

今年8月22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认定名单,特地(大连)高校院所科技产业园成功入选。获得认定的创新基地进入建设阶段,建设周期为2022年至2024年。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特地世界团队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就是打通了学校受体制机制影响的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找到了这个成果转化的密码,真正做到了院地合作,引入到孵化平台,再成功地孵化出来。

 

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慧蕴

背景介绍:创业工坊是大连较早期成立的创业孵化平台,是最先开展创业孵化的运营单位之一,成功地运营创业工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孵化平台。

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孵化领域的一个老兵,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工信部的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市级的优秀孵化器、AA孵化器等。创业工坊是以投资为驱动、以营销为特色、以创新服务为根本的综合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在创业投资方面,创业工坊共投资企业79家,累计投资额1.06亿。采取“自投+联投”的投资模式。共设立3支自有投资基金,主要投资领域为TMT、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我们意识到工坊不应该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更大的“平台”,我们需要汇集更多的资本力量合作共赢。于是在2013年面向全国启动了创业投俱乐部,截止目前汇集了全国各大投资机构以及投资人478家,累计助力30余家企业拿到融资3.2亿。另外创业工坊还发动了50余家有投资意愿的优秀企业家,成立了“东北天使会”,汇集企业家力量,共同投资、培育东北的优质的种子选手。

在创业孵化方面,创业工坊拥有实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器1.05万平,10年来,累计培育孵化企业4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雏鹰”企业15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投资潜在“独角兽”2家。工坊采取的运营模式是:基础+增值。依托强大的专家导师库、金融资本库、企业项目库、供需对接库以及专业的募投管退、营销运营服务团队,切切实实地为企业解决市场、资本、人才的核心问题,助力其走得更远。

在创新文化方面,十年来共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3000多场,共服务创业者10万+人次。这些活动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个层面。包括科技部、工信部主导的国家级赛事,海创工程路演、科创工程、科技成果直通车以及承接了高新区管委会主导的“七贤荟”平台,依托“七贤荟”平台载体,根据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并行发起成立了大连车联网产业联盟、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元宇宙产业联盟以及双碳联盟等,以产业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大连创新文化为目标,以服务大连科技企业为根本,搭起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利用市场化手段,融合多方力量,为大连发声,为科技企业赋能,共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针对“如何提升孵化平台体系建设”,我想提出“立标签、定模式、强团队、扩圈层、链资源、建生态”18个字。当下很多孵化器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大同小异,很多孵化载体不追求差异化经营,而是趋同跟随,这是阻碍孵化器发展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孵化器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要自我剖析,找出核心竞争力,确立方向、立好标签,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创业工坊多年来积累了很多在孵化方面的宝贵经验,也希望工坊能经常分享这些经验,对大连市整个的创业孵化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希望创业工坊越走越远,在创业道路上一帆风顺。

 

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 桑瑞雪

背景介绍:在创业孵化体系里,发展比较好的特点是品牌化输出。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平台研讨交流会上,科技部领导提出了下一步中国孵化体系应该向品牌化、集团化发展。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是集团化发展、品牌输出的孵化平台的代表,而且在集团内部孵化生态比较健全,有专业类的孵化器、专业类的众创空间,有综合的孵化平台,互相支持,孵化的企业也非常成功。

芝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集团前身为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集团起家于大连,创立八年来,先后在大连、沈阳、上海、北京、本溪、营口、东戴河、丹东等多个城市开展产业社区运营服务,业务涵盖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众多板块,旗下拥有两个国家级孵化器,四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四大产业园区、五大服务平台,目前在全国拥有12家全资子公司,全国管理运营产业园区超过20余万平方米。其中芝倪在大连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1200余家,带动就业8000余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约占大连市总量的11%;2020年培育“雏鹰”企业52家,约占大连市总量的8%;规上企业10家、上市企业2家;累计投融资38家,投资金额已达4600余万元。

针对大连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数量众多,项目申报需求量大,政策获取相对滞后的情况,芝倪集团在不断夯实线下服务的同时,加速线上平台建设。在专业性孵化方面,集团从2020年起便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健全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及“独角兽”企业的多层次梯级培育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成长性与专业化“双轮”驱动,加强政策引导和分类精准服务。相继建立了线上企业信息库;组建了由科创管家、项目战略规划师、技术经理人构成的企业精准服务团队,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助力赋能,促进大连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信息不对称、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科创成果持续有效地转化。为此,芝倪研发一款名为“芝吧”APP软件,将传统的创新创业服务以数字化平台形式呈现,为创业企业提供的全链条科技服务,有效帮助企业在不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完成企业服务信息化过程,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企业能够有效地对接各类服务,实现企业在科技创新、营销层面、战略层面的升级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成果转化线下端,我们以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在充分对接和挖掘创新创业创投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广泛集聚社会服务资源,为我市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综合性服务,通过公益性培训与对接服务,不断加强我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应用能力。

今后,芝倪集团将继续深化并不断创新孵化模式,为创新创业企业谋求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全国范围内线上+线下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的全生态科技服务体系平台,不断增强专业孵化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市孵化链条,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发展。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集团化发展孵化平台的运营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和方向。也希望芝倪集团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把资源向大连多倾斜,给大连多做贡献,同时也得从各个方面帮助大连的孵化生态做大做强。

 

结语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作为孵化器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为大连的孵化生态建设和孵化平台发展提供最好最优秀的服务,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将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力扶持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的发展。通过孵化器联盟的发展带动整个大连孵化体系生态向好发展。通过大手拉小手的联盟体系,拉动相对薄弱的孵化平台。提高自身成长、健康良性发展。

起草《大连市孵化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将凝炼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融入大连市委市政府对孵化体系的要求和期望。计划在2022年到2024年,围绕企业初创期和高成长期的需求,打造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的链条,真正形成以孵化机构为节点,涵盖研发、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创业导师等等重要因素,多层次的孵化体系。通过八大行动(产业孵化集群构筑培育行动、特色孵化载体加速集成行动、孵化平台协同合作行动、大学科技园的整体推进行动、孵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行动、科技金融助力赋能行动、科技创业赛事品牌创优行动和科技创业导师赋能助力行动)促进大连孵化平台的高质发展。

提高孵化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更加重视孵化平台从业人员的培训,分层次、分梯队,进行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力量,其灵活多样的技术研发模式更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大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市场为抓手,孵化梦想;以政策为土壤,成就未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连的孵化产业会不断助燃创新引擎,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跑出新的“加速度”。助力实现大连2025年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和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战略目标。

(图文:范 晶)

◆ 2019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立足省情实际、扬长避短,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完善科创体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转化链条,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 河南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神农种业、黄河、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10家省实验室相继揭牌成立,均由“两院”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同时,集聚130多位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或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 河南出台《加快推进智慧岛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复制推广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标准化模式,在全省规划建设30个智慧岛。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量身定制“双一流”建设方案,遴选河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加快培育人才后备军。

◆ 通过建设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填补“从0到1”的断档,形成科技创新从研到产的全链条闭环。目前,河南已挂牌36家中试基地,到2025年将打造50家,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

◆ 202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升至25.9%。河南正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四个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转换发展动能势头强劲。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唐卫彬 林嵬 双瑞 韩朝阳

仲春时节,天气渐暖,郑州龙子湖,晴空如洗,水鸟翩跹。不经意间,一个集聚13家科研机构、汇聚32家孵化载体、入驻1300余家企业、聚拢30000名员工的龙子湖智慧岛已蔚然成型。

中国腹地,一处崭新的创新地标揭开面纱,努力成为全国知名“双创”地标。

2019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立足省情实际、扬长避短,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河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重要指示,必须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工作重点,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

创新是河南的短板,更是河南的期盼。根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河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第17位,科技活动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解决创新资源与经济规模严重不匹配、产业升级与创新支撑矛盾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河南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构建以政府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2021年,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置于十大发展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完善科创体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转化链条,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学院龙头带动,省实验室异军突起,中试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业势头强劲,创新驱动潮涌中原。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完善科创体系 转换发展动能】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塑造科创新体系。2021年12月,建院六十余载的河南省科学院举办了重建重振揭牌仪式。

河南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一号工程”,专门制定《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

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牵头,邀请知名科学家进行为期一周的闭门研讨,最终制定了《河南省科学院章程》,取消原来政府所属的正厅级事业单位架构,打造新型科创平台。

在配套支持措施上,河南通过压缩腾挪,将省科学院编制由400多个增至3000个;2022年先期给予9亿元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引育、重大项目实施等,之后稳定连续支持;赋予机构人员管理自主权,优化知识成果转化体系,建立激励创新容错机制。

一年多来,河南省科学院引进20余名国家杰青等一流人才作为首席科学家,招引博士学历人才150多名,重新搭建起骨干人才“四梁八柱”,成为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研发机构。

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培育战略科技力量。2021年7月,河南首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在重塑实验室体系、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此前,全国已有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中科院100多家直属研究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河南均为空白。

“优秀实验室是探索科技未知领域的最前沿。”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说,高端科研平台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按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来谋划建设自身创新体系,整合原有创新平台,重塑实验室体系,在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和提升河南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同步发力。

以扬优势、补短板、强能力为方向,河南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神农种业、黄河、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10家省实验室相继揭牌成立,均由“两院”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同时,集聚130多位院士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或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各家省实验室在科研方向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产业需求,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研力量,谋划实施了一批一流课题。挂牌不久,部分省实验室已推出科研成果。

嵩山实验室联合豫信电科,在鹤壁市打造的内生安全普惠金融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并将逐步扩展到鹤壁市电子政务系统。龙门实验室攻克了电子级多晶硅提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位于新郑市的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园,SIP 芯片研制及高端封测生产基地内的生产车间(2022年9月20日摄)唐强摄

打造技术转移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作为国内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体外诊断研发和制造型企业,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吃尽了创新的“苦”,也尝到了创新的“甜”。

“1998年成立至今,公司几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营收资金来搞研发。”安图生物创始人之一、副总经理吴学炜对企业发展有着坚定信条——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银做研发。

从仅有80万元资本的创业团队,到拥有1600余名研发人员、坐拥1139件授权专利、年营收数十亿元的领军企业,安图生物用一项项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叩开1900余家三级医院的大门。

企业是创新主体,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是河南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一招。2022年,河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研发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体现着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则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活跃度。

自2021年12月揭牌以来,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在体制机制、交易模式、人才培养、推广方式等方面着力创新,打造以服务主导产业需求、提升区域创新水平为核心目标的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022年,河南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25亿元,同比增长68%。”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程艳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只是“果”,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促进研发成果供需对接才是“因”。

郑州技术交易市场(2022年9月21日摄) 李新华摄

【引育一流人才 营造创新生态】

全球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河南想方设法吸引一流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引育用服”,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当被问到“吸引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河南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任宣儒说,有活力的研发团队,有空间的科研平台。

招才纳贤,必须将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尊重科研工作规律,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改变以往按行政层级分级拨付的模式,拨付周期由以往的4个月以上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取消预算编制,实行项目负责人签字报销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河南围绕引才、育才、用才、服务,推动创新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2022年底,任宣儒来到河南后,郑州市为其所在团队解决研究院用地,由省科学院提供5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并给予80个编制。

“我真切感受到河南的创新力度、招才诚意。科技创新已不是某一个院所的任务,而是汇聚全省之力集中突破的战略目标。”目前,任宣儒所在团队已聚集10名高层次人才,他的家人也已在郑州安居。

“院”“城”融合,打造互利共赢创新生态。郑东新区,龙湖北岸——一片坐拥和杭州西湖同样水域面积的“风水宝地”,无疑是房地产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房产开发需要用地,科研建设也需要用地,黄金地块究竟给谁?

“宁谋千秋之功,不贪一时之利。尽管科研用地的出让价格仅为商业用地价格的1/10,郑州仍选择力挺科技创新。”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长邬蒙说,最好的地块拿来做科技城,郑州损失了超千亿元土地出让预期收入,布局研究所集群、新兴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中心,郑州建成了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区。河南省科学院及其他科研机构,就落地于这里。

“一个‘顶天’,一个‘立地’。科技城因科学院有了灵魂,科学院因科技城有了载体。”中原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孙建功说,“院”重在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城”重在平台载体、应用转化,上接国家战略、科技前沿,下连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院”“城”深度融合,充分释放优势,实现“化学裂变”,形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体系。

2022年,中原科技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316人,培育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97个,招引京东科技中原总部等277个重点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

从初次商谈到签约落地,用时不足3个月。2021年,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招募2000人团队落户中原科技城,是河南打造创新生态初显成效的生动注脚。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上万家客户,2022年营收超230亿元,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和算力服务提供者。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距离中原科技城40余公里处,开封金明池智慧岛春色正浓,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里是开封环境最好的地方”。

在营造创新生态上,开封力度很大——用最好地段、最美环境、最优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策源地、创新发展新引擎。目前,金明池智慧岛已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未来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全年产值达150亿元,科技创新、关联在孵上下游企业63家。

此外,河南大学与开封智慧岛公司联合成立河南大学科创中心管理办公室。截至2022年底,在金明池智慧岛内,新增由河南大学主导的科研项目共94项,涉及化学、纳米材料研究、人工智能、医药、材料、物理与电子等6个专项领域。

宇通智能巴士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的公交站内充电(2021年10月19日摄) 李嘉南摄 / 本刊

搭建载体,做大做强育才平台。中原科技城所属的中原龙子湖智慧岛肩负着探索建设高标准“双创”载体的重任,重中之重是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丰富科创运营经验、一流资本市场运筹能力的专业团队。

上海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实力雄厚、资源广泛,两者一拍即合,龙子湖智慧岛成为其在中部地区运营的第一个“双创”载体。

“国资平台负责重资产整合,我们负责轻资产运营,不仅负责招商、物业等传统运营业务,也作为政府助手提供延伸服务,弥补工作短板,共同建设创新生态。”张江智慧岛(河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宋非介绍,团队深度参与智慧岛规划提升、科技项目申报、金融机构招引、基金政策制定等60余项工作,为“双创”主体提供“空间+孵化+基金+服务+生态”的全链条服务,被戏称为“不管部”——“别人不管的事情,我们都要管”。

对于初创团队和创新项目而言,人才和资金往往是两大难题。中原龙子湖智慧岛不断优化引才聚才对接服务机制,过去一年间先后引进了200余名高层次人才,新增私募基金类企业35家。目前,该智慧岛已集聚235家私募基金类企业,助推中原动力、第三维度、猎鹰消防等一批科创企业获得资本青睐。

河南出台《加快推进智慧岛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复制推广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标准化模式,在全省规划建设30个智慧岛。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量身定制“双一流”建设方案,遴选河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加快培育人才后备军。

郑州飞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自动化车间(2022年9月23日摄) 李新华摄

【聚焦产业发展 完善转化链条】

创新驱动发展,转换新旧动能。河南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加快布局中试基地,打通成果转化堵点。中试基地是进行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如果说,实验室是球场上的精锐前锋,中试基地就是中场队员,发挥着承上启下、攻守转换的重要作用。据估算,科技成果不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经过中试后,成功率可达八成。

6年前,郑州航空港区谋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河南生物医药基础薄弱,仅凭基础性的免补优惠政策,很难吸引药企。”郑州创泰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刚说,一款新药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2年时间,耗费巨大。药物设计不容易,中试生产更是瓶颈和难点。

陈刚算了一笔账,如果药企自己建厂,仅基础建设和各类设备投资就超过2亿元,每年物料、维保等也要上亿元。拿到中试基地的平台上去做,只需花费五六千万元,从经济成本到时间成本上都是最优解。

于是,搭建独特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药企和科研机构提供从研发、中试至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支撑服务体系,成为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的发力点。

2021年,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成为首批河南省中试基地,汇聚了鸿运华宁、泰基鸿诺等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2022年,该园区提供中试服务40余次,实现中试服务收入超1.3亿元。

“中试基地是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重要通道。”河南省科技厅厅长陈向平说,通过建设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填补“从0到1”的断档,形成科技创新从研到产的全链条闭环。目前,河南已挂牌36家中试基地,到2025年将打造50家,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

打造创新联合体,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科技创新的实践表明,关键核心技术往往都是复杂综合性技术,组建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带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组合而成的创新联合体,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组织形式。

聚焦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缩水、电池衰减等问题,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牵头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国内高校、企业密切合作,开发出了各项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镍三元电池。

该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只有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我们的很多技术发明、科研成果才会‘活’起来。”

在试剂开发领域钻研20多年的吴学炜说:“大的项目攻关基本上都要依靠创新联合体。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远远不够,让各种力量协同分工、各展所长,才能快速实现突破。”

2022年9月,河南省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集中揭牌,安图生物成为河南省体外诊断创新联合体的牵头企业。从单兵作战到抱团突围,创新联合体已成为河南构建一流创新链条的一块重要“拼图”。

工人在位于郑州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生产线上作业(2023年2月20日摄) 李新华摄

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协力突破创新瓶颈。许昌市襄城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工业长期以煤炭开采、洗煤、炼焦为主,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最低端。

“走出资源依赖的死胡同,必须推动企业换道超车。”襄城县委书记孙毅说,针对燃料变材料难题,襄城着力以原始创新带动应用创新,通过引进人才,加强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强化对硅碳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由“黑”变“绿”的转型升级。

目前,襄城县生产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针状焦、高纯硅烷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6次刷新世界纪录,达到23.7%的全球量产顶尖水平;近年来,襄城在二氧化硅气凝胶等5个领域研发出国内首批次材料,闯出了一条把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作为迭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方出题,科研界答题”,是河南本轮创新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之一。河南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卡脖子”技术,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闯出新路。

2022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6年的11.9%提升至25.9%。河南正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四个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转换发展动能势头强劲。

河南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河南要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推动高校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建1500家研发中心,建设15个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带着“不成创新高地,必成发展洼地”的紧迫感,河南抓住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不断变革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给足“阳光雨露”,让“天下之中”成为英才向往之地、创新奔涌之地、企业发展之地。(参与采写:史林静)

刊于《瞭望》2023年第9期

来源:《瞭望》

这家银行,创下了美国的“历史”:

 

 

硅谷银行,单日大跌超60%,随后宣布破产关门,一些客户被这么迅速的破产整懵了,跑到银行去讨说法,可银行已经贴出告示关门,他们的钱,拿不出来了

 

 

而且可以看到,客户以黄皮肤的华人为主,但这些都是小菜,要知道这些人根本不是硅谷银行的主要客户。

硅谷银行的作用,是投资中介银行。

硅谷,作为美国最多的高科技公司所在地,同时也是美国新创企业的孵化地,需要庞大的投资。

很多“风险投资企业”或者“风险投资基金”,拿着大量钱,在硅谷找投资项目。

找到某家公司的投资项目后,“风投”就会在硅谷银行开账户,把钱打进这账户

而被投资的公司,获得这笔风投后,再把公司的部分股权给“风投”

等若干年后,被投资的企业发展起来了,或者上市了股价一飞冲天了,风投把最早的股票给卖了,赚一大笔。

这赚的一大笔钱,还是会存在硅谷银行,一边吃利息一边寻找下一个投资目标。

 

 

所以硅谷银行,它主要是干这业务的,作为风投和高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投资媒介”

它真正的大客户,是全世界跑去硅谷投资的风投资金

可现在,它轰然倒塌了,而且规模可不小,硅谷银行是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

 

 

硅谷银行总资产2090亿美元(1.44万亿人民币),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倒闭的,资产超3000亿美元的“互惠银行”

那这么大的银行,资产超过1.4万亿人民币,怎么说倒就倒呢?

难道硅谷银行像以前的雷曼兄弟一样,做了什么高风险投资,或者是买了次级债券吗?

都没有,硅谷银行是一个老实本分人,它老实本分的买着巨量的美国国债,然后买破产了

再讲白一点,一个勤勤恳恳“为国护盘”的银行,就这么护盘护死了。

 

 

疫情这几年是硅谷银行的“黄金年”,因为美国政府为了对抗疫情,刺激经济,不断向市场注水,大量美元热钱跟洪水一样涌入,市场上的借贷成本极低

风投豪迈投资,科技企业和新创公司也不差钱的发展,而作为企业和风投中间的硅谷银行也吸纳了大量存款

可硅谷银行它拿了大量存款,没地方去用,一来信贷业务不是它强项

美国人买房买车要贷款,根本不会去找硅谷银行贷款

二来风险投资,也不是它强项,银行都有自己的投资部门,帮大客户理财或者自己投资股票基金等有一定风险的产品

可硅谷银行对这也不在行

缺乏信贷业务,没有投资能力,这让硅谷银行的账上趴着很多钱,却不知道怎么花。

最终只能买最保值的,最稳的美国国债和美国企业债来消化那大量存款

可当时是美国疫情大放水时期啊,美联储利率0%,美债收益率也只有1%左右

这是很不明智的决定,但硅谷银行还是决定“为国护盘”,买了巨量大放水下的美国国债。

后来到了2022年,美国通胀接近10%,压不下来,人民愤怒,拜登急眼,连续施压美联储,加息加息加息

拜登要美联储必须快速加息,把通胀给打下去,美联储乖乖听话。

 

 

2022年,美联储7次加息,利率从0%一路干到了4.5%

短时间内快速连续加息,能不能压下通胀还不知道,但对于美国金融体系和世界金融体系都是灾难

而买了巨量美债的硅谷银行,就眼睁睁的看着市场上美债票面利息从他买时候的1%,一路升升升,升到了5%

这可出大事了

你买时候的票面利息是1%,可人家现在出了票面利息5%的,这时你要把美债放到市场上去卖,可市场上有5%利息的美债,谁还会要你1%利息的呢?

如果你想把自己1%利息的美债给卖了,就必须降价,亏大本的卖,市场上才会有人买。

当然他也可以不卖,只要美国不破产,美债就会按期按利给你兑付的,你顶多亏一个通货膨胀钱,本金是不会少的

此时硅谷银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拿着等美债到期兑付

但问题是,流动性

 

 

客户要来取钱了,可你银行账面上根本没那么多钱,你大量的钱去买美债了,你美债又不能在市场抛,抛了就大亏

那这怎么办呢?

只能乞求客户别来取钱,可怕什么来什么

美联储短期内快速加息是一整个系统性问题,尤其是硅谷银行的客户都是谁啊?

都是风投、科技公司和新创公司

科技公司和新创公司的一个大特点就是,烧钱,

他们会花大量的钱在产品研发,广告宣传,还有抢占市场上面

可这些大量烧钱的公司,盈利能力还很差,几乎就不赚钱,光烧钱,所以需要不断的找投资,不断的去烧钱

但美国整个大环境坏了,通胀让老百姓赚不到钱,也不愿花钱,加息则让市场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市场风投也变得越来越谨慎。

这边企业不断从硅谷银行取钱去烧,而那边风投的新投资越来越谨慎

这就导致硅谷银行不断的“有出不进”,银行账面上被取走的现金越来越多,现金流越来越差。

这时候,只有忍痛割美债了,为国护盘,认栽了

可突然间高盛银行跳出来,高盛建议硅谷银行,只要卖掉一小部分美债组合,然后再卖大概22.5亿美元的股票,这样就能应对当前的流动性危机

可这主意,是埋着雷的,怕硅谷银行死得不够快啊

你要在股市上融资,还要一下卖价值22.5亿美元的股票融资,根据规定就必须详实披露公司数据

这数据一披露不得了,直接炸锅了

要知道硅谷银行最大客户是那群“风投们”,风投都是什么人啊?

一个人八百个心眼子的,都是对数据和判断预期极为敏感的人

你硅谷银行还没披露数据时,市场还不清楚你状况,可你为了卖22.5亿美元股票,内部信息一披露,那群“风投们”马上就能嗅到你的味儿不对

你要完蛋

风投惊觉,原来你硅谷银行快不行了,流动性那么差了啊?

于是风投们连夜加速逃跑

 

 

硅谷教父明确要求旗下基金,从硅谷银行撤资

一众大佬都要逃离硅谷银行,连带着那群把大量钱放在硅谷银行的科技企业和新创公司,一起挤兑硅谷银行取钱

这下一来,大客户们要取的钱,远远高于你卖股票想要获得的22.5亿美元。

更何况金融本就是一个信心游戏,当信心没了你就完了

当硅谷银行被挤兑,硅谷银行要完蛋的风声传出来后,股价就上演了惊天大崩盘,一天跌掉60%

这时候你再去卖你那巨量的美债,即便赔钱买,也填不回大量挤兑的窟窿,最终只能宣告破产

2090亿美元的银行,就这么轰然倒塌。

 

 

那么硅谷银行倒闭会造成更大影响吗?

这是肯定的,尤其是对美国引以为傲的科技和新创公司,是首当其冲的影响

硅谷银行倒了,有的风投跑了,有的风投栽了,蒙受巨大损失,未来这些风投还有钱投科技公司吗?

另外作为科技新创企业和风投之间的中间银行,硅谷银行服务了他们近40年,是撑起美国科技企业的重要参与者

他的破产,必然影响美国后续一系列科技企业的诞生、孵化和发展。

你要重新建立一个银行不难,难得是重新建立一个可被风投和新创企业信任的硅谷系统。

这个成熟稳定的硅谷系统,才是美国科技新创的根基,这不是重新建立一家银行就能恢复的。

所以市场才担心,硅谷银行的倒闭,可能会引发一轮科技泡沫的破裂,犹如21世纪初那轮惨烈的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

但更为重要的是,硅谷银行倒闭的背后主因,是美国急放急收的短视政策

 

 

疫情来了,量化宽松救经济

通胀来了,加息缩表打通胀

美国现在一有问题,就只想拼命去拧那个放水和关水的水龙头

一会儿大开热钱滔天,一会儿关死一滴不漏

好像那个水龙头是万能的一样,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实质上这是短视而错误的行为,是缺乏长期金融政策。

但这也怪不了美联储,因为它头上有政治压力在压着

 

 

总统需要短时间内就看到效果,以平息民怨

那美联储就必须大开大合,做到下猛药短期内见效。

而这么搞的结果,就会造成美国的金融系统,越来越不稳定。

让整个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情绪,笼罩在一种不确定中,今天是硅谷银行,那么明天呢?

 

 

而且硅谷银行,这么一家忠心为国的银行,在美国大放水时期,勇于为国护盘,买入大量收益率那么低的新美债,接下美联储的大放水

可到头来他要倒闭的时候,美国不闻不问,任由其倒下,连伸把手的意思都没有

同行还不忘踩它两脚说:“真是活该,这是市场行为,谁让你买那么多美债啊。”

 

感谢各位的点赞,转发和分享。

关注我,每天带来不一样的热点资讯。

作者 | 邓咏仪

编辑 | 苏建勋

36氪获悉,「清越科技」(PeroPure)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一度资本(湖州人才基金)领投,老股东DCM超额跟投,特想投资跟投,目前公司估值超过3亿人民币。本轮资金将用于新的市场方向研发投入、市场开拓及团队扩充等。

「清越科技」是36氪曾报道过的早期项目,孵化于美国硅谷,成立于2020年。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在电化学、电催化、催化剂研究与应用等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

此前,清越科技的首轮融资来自斯坦福大学TomKat基金会,以及知名天使投资人。2022年2月,清越科技获得DCM和真格基金近千万美金的Pre-A系列轮融资。

在国内,呼吸安全和消毒是清越科技首先选择的落地方向,这来自清越团队研究近10年的专利电化学技术ElectroPero®。

这项技术利用电化学氧化还原法,可直接让空气和水进行实时反应,生成浓度可控的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双氧水能够有效杀灭和分解物表上和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有机污染物(如甲醛)和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氮氧化物等)。

与传统的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相比,电化学用于生成过氧化氢的优势明显:原料来源简单易得,仅用水即可。在使用后,已经产生的过氧化氢分子将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快速降解为水和氧气,达到零残留——也符合如今碳中和等趋势。

但在以前,制备过氧化氢需要复杂的化学反应,需要大型的化工厂才能完成。但电化学技术能让这一过程大大简化——比如,清越科技采取小型手持设备,就可以直接用水产生过氧化氢,无需依赖中央工厂。

用水和空气制备过氧化氢只是其中一种应用场景。电化学技术还能用于电催化氮气合成氨、二氧化碳制甲醇等,用途多种多样。

适用于中型空间的配盾产品

在2021年,清越科技先从消毒场景切入,设立了旗下品牌“配盾”。到本轮融资后,通过和用户的不断沟通,“配盾”产品线已经逐渐完善。清越科技的业务方向,也从单纯的消毒,延伸到更大的应用场景。

“消毒其实是相对窄而不精确的需求,并且往往是后置的,比如空间有病毒,需要防护了才会产生。但用户真正的需求不只是单纯的消毒,而是对环境的综合管理——希望呼吸的空气更健康和安全。”清越科技CEO陈志华表示。

陈志华以宠物店和餐饮店举例:“我们跟宠物店或餐厅沟通需求时,他们除了消毒外,也常会提到是否能去除空间内的异味,或是宠物店里猫猫狗狗的味道——传统的净化器经常难以吸附处理细小的气体分子,除味效果不佳。”随后,清越科技团队继续进行了相应研究,发现过氧化氢分子对除味这一需求,也能很好满足。

正因如此,围绕“空气管理”这一点,“配盾”的定位升级为智慧化全场景空气管理品牌,从原来仅提供消毒类硬件产品,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用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火车站、医院等场景。

配盾智能机器人

针对不同大小的空间,“配盾”目前可以提供车载/便携式、标准版以及用于大型空间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可满足家庭、办公等不同场景的细菌病毒消杀、甲醛等小分子污染物去除、异味去除等需求。

清越科技团队也根据特定场景,推出软硬件一体产品——比如针对政企场景推出的“数据大屏”,就搭载了“智慧配盾大数据平台”。政企用户可远程进行数据监测、智能控制、个性化任务设定等操作,对所用设备进行监督和控制,进一步精细化管理。

“通过‘一屏看全域’的设计,城市或空间的管理者,可以远程、实时地看到城市空气在各个小环境中的状态,并对应做出宏观的调控和改善。”陈志华介绍。

结合数据大屏,清越团队已经在全国有数十个落地案例。在政企项目中,清越团队除了提供产品外,还会有相应的智能空气管家、智能物业等数据服务。而到了部署环节,清越的解决方案还是保持相对标准化的交付——一般1-2周,最多3个月内即可交付完毕。今年开始,清越团队也已经在To B业务线开始加快拓展速度。

配盾便携式、车载产品

在消费者一侧,清越科技的产品也已经升级到2.0版本。比如配盾便携式产品最新采用的半透明的磨砂设计,使用户能够直观看到内部反应器的工作状态。

此外,二代产品也改变了加水入口及灯光等交互设计。尽管采取分体式设计,但清越科技在产品上应用了“全向水密技术”,即使机身倒置也不会漏水。而考虑到各个城市水质不同,产品也配备了自清洁模式,可以清除水垢,提升转化效果。

不过,目前不少小家电品牌也已经推出紫外线消毒棒、消毒喷雾器等产品,清越科技如何在消费者一侧建立差异化优势?

“核心在于我们没有耗材,而市面上大部分消毒电器,都需要有化学品耗材,”陈志华表示,“传统消毒设备,很多都是由净化器改造而来,需要替换滤芯。而我们的产品在体积上显著减少,让用户用更小的设备,也能达到类似的空气管理效果。”

当前,配盾部分产品已经进驻了不少线上平台,并进行一些直播场景的试水,并陆续建立包括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渠道的矩阵。

回到电化学技术本身,在全球范围内,这项技术都尚在应用早期,还有许多场景等待探索。“电催化技术,本质上就是能量到物质的转化,比如水+电,就变成过氧化氢可以消毒,这项技术还能产生更多组合和应用前景。”陈志华解释。

农业就是清越科技重点押注的下一个场景——包括养殖业(畜、禽、水产)、种植业(草莓,葡萄,有机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以及水处理(蓝藻防治等)等多个领域。

我国农业的产业链条极长,但很多环节都尚处于粗放式经营的阶段,而电化学核心技术在消毒、环境清洁、废水处理、农业固氮等环节都能发挥作用,提升生产效率。

近期,清越科技也正在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合作,共同研发现代化绿色智慧养殖场的综合解决方案。

比如在养殖厂里,清越科技就能有效地将猪瘟等病毒防治环节前置——比如,在养殖场中部署雾化管道或智能装备,养殖场仅采用水,就能够对猪周围的空气进行消毒。加上巡逻机器人,养殖厂主能够尽早发现状态不对的动物,从而达到尽早隔离,减少大规模扑杀的效果,尽可能规避损失。

与此同时,清越科技正在将电化学技术与物联网、5G和AI技术深度融合,致力于构建养殖场专用云平台,实现养殖场环境高效感知、智能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以及实时环境消毒管理控制的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应用集成体系,有效提升养殖场卫生环境水平和动物健康状况,同时极大的降低人工和耗材成本。

而由于电化学技术原料易得,也不涉及污染问题,清越科技的部署方式都较为简单和直接,标准化的产品也提升了部署效率。

如在水产养殖上,清越科技的设备能无缝衔接现有现代循环式水产养殖设备,帮助改善水质,控制蓝藻水华,处理废水,水体增氧、除菌等;在有机农场中,清越科技的产品则可以结合现有滴灌和喷灌管线,为有机蔬菜提供清洗,杀菌,抑制害虫,从而摆脱农药的使用。

谈及今年发展计划,陈志华表示,团队将会加大研发投入,在夯实原有的配盾产品线基础上——如升级迭代配套的软件,在市场拓展上保持正常增长,营收预期增长将翻倍。另外,团队会重点投入到如农业等前沿场景的探索,形成相应的最佳实践。

DCM董事合伙人曾振宇表示,“伴随整个社会向更绿色、健康、环保、可持续等方向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的电化学应用成为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探索的热点。清越科技拥有一支电化学、电催化领域的国际化团队,突破性地将电化学技术应用在智慧农业领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DCM将继续支持公司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一度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清表示:“清越科技是源自斯坦福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清越团队掌握的电化学专利技术,通过清洁绿色的产品和方案,成功切入空气质量管理领域;我们相信清越科技未来能够持续发力研发、拓展场景和服务,在更多领域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关阅读

36氪首发 | 专注“人机共存”无间断病毒消杀,「清越科技」获近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中国海油概念股(国企混改概念股)

下一篇:现货交易骗局(现货交易软件)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