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媒体价值链(媒体价值评估报告)

2023-07-15 07:17分类:沪港通 阅读:

记者 杨峥 王毅 摄

编者按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回答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7年来,新闻舆论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昨日,“日日新·向未来”2023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日新论坛在云报传媒广场举行,来自学界的专家和业界的同行汇聚一堂,交流最新学习研究成果。云南日报选编会议精彩观点和发言,以及省内州(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学习实践成果,集纳推出、集中展示,总结成果的同时也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闻舆论工作建言献策。

《云南日报》版面截屏

现代传媒如何生产融媒精品力作

日新论坛专题研讨环节,以“现代传媒如何生产融媒精品力作”为主题,由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主持,邀请了东西部4家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来分享交流。4家媒体的代表分别从加强国际传播、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弘扬主流价值观、做好主题报道等方面展开讨论。

北京日报国际传播部主任 李海青:

在国际传播中逆风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如今,媒体融合已进入下半场,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北京日报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创新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北京日报国际传播部成立于2022年4月,专职运营海外社交媒体机构账号。北京日报国际传播部临危受命,在国际传播于我不利的环境中逆风而行,短短半年已创造了几项第一:北京市属媒体中第一个专职运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内设部门;北京市属媒体新设海媒账号中粉丝量第一个突破10万;北京市属媒体新设海媒账号中第一个产生20万+产品。在国际传播方面,我们分享与交流一些经验。

初体验。2021年10月,北京日报从下属公司抽调人员,开始筹建海外社交媒体机构账号专职运营团队,由总编办主任兼职负责。北京日报国际传播部是一个具有融合创新意义的新架构,部门人员分别拥有企业身份和事业身份。在这种机制下,部门拥有较大的业绩考评权限,有更大的力度实现任务导向。部门从2021年11月8日开始陆续开设系列机构账号,构建了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

小成绩。2022年,北京日报社国际传播矩阵共发帖34600余条,阅读量超3000万次,互动量超25万次。其中,全网阅读量(观看量)千万级产品(专题)1个,海媒矩阵百万+产品2个,1万+产品近40个。在北京市海外社交平台国际传播工作会上介绍了经验。其中,原创视频“亲爱的迪奥,是时候放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了”,获得北京新闻奖二等奖。美国彭博新闻社在报道迪奥事件时,也引述了该视频新闻中的观点;2022年6月产品“感动!地震瞬间幼师飞奔保护孩子”视频当年优兔播放量240余万人次(截至2023年2月6日,播放量375万人次),在中国国际传播视频中流量居前。

着力点。在内容创建上,北京日报国际传播部立足北京特色和京味文化,聚焦人文风情、生活味道、知识趣味等内容,展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塑造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形象,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具体到原创视频方面,我们通过对海媒头部账号的调研,结合自身生产能力,机构账号形成了日常新闻依托党报资源、特色视频依靠自身原创的发展思路,陆续推出了“胡同里的冬奥”“北京遗产·24节气”等系列双语视频。原创视频生动传播文化北京、潮流北京、宜居北京形象,成为讲述北京特色中国故事的有效载体。

经验点。北京日报社海媒机构账号运营团队成立刚刚一年,经验方面不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三条:一是勤奋发帖,大曝光量是账号不断成长的基本条件;二是持续创新,不断总结平台传播规律,在选题、制作、运营中加以运用;三是加强学习,向头部账号学,向同行专家学,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素质能力。

下一步,北京日报社国际传播矩阵在做好日常新闻发布、重大活动专题发布的前提下,聚焦传统文化,继续做好《细说中国宝贝》系列双语视频,策划制作《中轴线申遗》音乐视频、《北京绝活儿》等专题产品;搭建“留学北京”海媒信息聚合平台,做好准留学生和北京高校的桥梁。为了拓宽《北京绝活儿》稿源渠道,将在抖音、快手、B站、微博视频号、微信视频号开设“北京绝活儿”账号。同时,将继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深入研究平台运营规律,创新选题策划,线上线下联动,多出爆款产品,推动账号成长,进一步提高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国际影响力,讲好有北京特色的中国故事。

记者 龙敏飞 整理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主任 谢炜:让主流价值观直抵人心

近年来,云报客户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打造高质量、大影响内容为工作重点,推出了许多精品力作。2020至2022年,云报客户端连续3年有4件作品在中国新媒体大会上获得“十佳案例”,在全国地方媒体中是唯一一家。

2022年,云报客户端编辑团队有39件产品获得超过1000万+的传播量,其中1亿次以上的产品7件,10亿次以上的产品2件。这里,我简要和大家分享几个案例——

《你好,马吉米溜索!出山,扶贫金果果》案例。我们派出报道组,深入马吉米村驻扎十余天开展蹲点式、体验式、跟踪式采访,聚焦马吉米村首条产业“溜索”建成始末,采集到大量的一手信息、视频和画面。结合新媒体特点,制作了文图、短视频、海报等一系列产品,同时《云南日报》、云报客户端以及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刊发,并开设专题、话题进行精彩呈现。这组报道综合点击量超3000万,获评中国记协“2020中国新媒体扶贫十大优秀案例”。

《百年芳华 初心传承》案例。该案例以“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为总思路,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点赞过的36个党史故事,由主题手绘插画、融媒体稿件、3D动态视频、H5产品、原创歌曲以及线下展厅等多种产品构成,全网综合阅读量超过2.53亿次,成为“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2022年1月20日,《百年芳华 初心传承》入选由中国记协组织评选的“庆祝建党百年融创报道十大精品案例”。

《8省区网媒大联动·我在边疆望北京》案例。该作品是喜迎党的二十大隆重推出的大型融媒体联动报道产品,其突出特点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策划、同步实施、资源叠加、联动展示的大型融媒体联动互动宣传。《8省区网媒大联动·我在边疆望北京》融媒体报道由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策划执行,联动云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西藏、新疆8个边疆省区的主流媒体共同参与同步推出。系列报道从2022年9月10日持续发布至10月22日,为期44天,期间一共推出了50余件联动融媒体产品。该策划总阅读量超过18亿次,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被中宣部阅评专门表扬,获评2022年度全国网上宣传精品项目。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让主流价值观直抵人心的方法。首先,在海量信息中突出区域亮点,需要站位全局抓策划。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全国重大主题和云南特色亮点相结合,站在全国看云南、跳出云南看云南,巧妙地让云南声音借势传播,在全国舆论场“C位”出圈。

其次,在海量信息中突出区域亮点,需要聚精会神抓内容。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技术为要。说一千道一万,内容永远是根本。媒体转型发展的优势,最终要靠内容的优势体现出来。不管传播手段如何迭代、技术水平如何升级,都要坚持做优质内容的提供者、引领者,努力向受众提供深度、权威、专业、多元的内容。

再次,在海量信息中突出区域亮点,需要统筹资源抓渠道。只有把内容和渠道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网络爆款。去年,我们多次与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州市县级媒体以及商业平台等密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盘棋”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有效支撑了“我在边疆望北京”“我在云南过大年”等大型联动活动的开展。

记者 余国鹏 整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客户端总监 尤莼洁:

融媒生产怎样“脱胎换骨”

为适应移动阅读需求,2014年起解放日报推出“上观新闻”客户端。2015年12月18日,解放日报启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改革。2016年3月1日起,解放日报探索“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率先实现主力军向互联网舆论主阵地战略转移,迈出了从相“加”到相“融”的关键一步。

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坚持“融合转型永远在路上”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通过优质精品内容加强舆论引导能力,毫不动摇继续办好《解放日报》、毫不迟疑向新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在改流程上坚持“移动优先,采编链动起来快起来转起来”,在强技术上做到“技术赋能,建立技术团队,加快新技术应用”,通过多种融媒体产品的实践,有力提升了党报传播力和影响力。

融合转型靠什么?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融合转型是大势所趋,如何实现更加彻底的转型?第一是要靠顶层设计,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要打通,要达成融媒的共识,凝聚起推动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合力。第二个是靠资源扶持,合理性的“稀缺资源”非常重要,也是推动融合转型的关键。第三个是定下目标之后要全力推进。

“脱胎换骨”如何做到?一是改革的活力来自于内生动力。一开始,很多记者也有很大压力,最终的“脱胎换骨”还是来自记者观念与意识的转变,来自于内生的动力。这背后,一方面是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影响,移动端有新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则是激励机制的存在,让记者的压力变成了内生的动力。二是凝聚思想共识才能焕发最大活力。为适应融媒体时代,记者们在思想上不断进行转变,在行动上不断转型,最终成为推动媒体改革“脱胎换骨”的重要力量。

“党报+互联网”,加出了什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人感叹报纸做不好了,报纸是不是被放弃了?互联网诞生之后,对报纸而言,可选择的内容更加丰富。内容生产必须坚持“移动优先”的原则,但报纸在选择上可以更好地“以质取胜”。所以,近年来解放日报在内容生产、版面制作等方面,还是屡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比如,2020年9月9日,《解放日报》全国抗疫表彰大会1版和4版打通制作的通版版面,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内容生产上,解放日报也积极探索。去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外宣办与解放日报社共同策划制作的《百姓话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案例》系列短视频就在全网推出,这是上海新闻界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而精心制作的作品。此外,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上海16个区区委宣传部和新民晚报社联合出品的《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百集融媒体产品也备受关注。这些,都是全新的大型融媒体产品。

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留住人才?一是改革要为年轻人才搭建平台。报社这些年一直在思考如何留住年轻人?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些新的融媒体产品的生产为年轻人搭建舞台,给他们锤炼与提升的机会。报社很多记者都非常年轻,是“95后”甚至是“00后”的记者,他们也在积极尝试做一些新的视频产品,追求有价值的内容,永远都不会过时。

记者 龙敏飞 整理

四川日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任 赖永强:主题新闻报道如何“出圈”

我分享的题目是主流媒体的主题新闻报道如何出圈,是以川观新闻的主题报道为例。川报新媒体编辑中心主要负责川观新闻和客户端,以及“四川在线”网站的内容生产。

说到主题报道,有四个方面的背景。第一个是现在的媒体传播处于分散的、去中心化的时代,用户可以选择屏蔽传统的长篇宏文,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是现在人人焦虑,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很“重”的时代。第三个是现在用户消费信息的主战场在哪里?这值得我们思考。第四个就是网民不再仅仅被动地消费信息,现在他们也生产信息。基于四个方面的背景,我们提出重大主题报道要突出“三化”:第一是轻量化,第二是视频化,第三是互动化。

在轻量化上,就是要降低主题报道的阅读门槛。我们对新闻采编队伍提出了这个理念:新媒体优先、移动优先。过去的鸿篇大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硬”,阅读的门槛有点高。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报道“软”下来?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有创意,就是怎么把领导布置的任务用一个比较好的创意结合起来。其次是选择的切入点一定要小、角度要巧、体量还要小;最后是尽量采用故事化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故事讲好、讲好故事。

在视频化上,视频是有情绪和情感的,相对而言比我们过去鸿篇大论的作品更能够出圈、更能够分享。如三星堆的文物网红挖掘出来后,我们就做了短视频,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电影方式,写了一首歌,让它动起来,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个产品就比较讨巧、比较软。此外,视频化要注意新的“520原则”,即20秒的短视频,如果5秒之内抢不了观众的视线,也就算报废了。

在互动化上,我同样以例子来说明。在党的二十大期间,我们联合当地的熊猫邮局,做了一个有意思的线上线下都能参与的活动,让大家给未来5年的自己写信。参与者用传统的方式,把明信片寄到邮局,邮局在5年之后,在他写信的那一天准时给他送达,这吸引了很多人参与。

总之,在推动主题报道创新上,要做到“三个注重”:第一个是注重创意的孵化,这需要我们充分激发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当然还要匹配相关的激励机制。第二个是注重创新的表达,在新媒体空间确实是需要软表达、故事化、口语化的。最后是注重技术的应用,要紧紧围绕产品应用层面去做,采用跟随式的技术创新,是能做出一些技术应用产品。

记者 余国鹏 整理

媒体融合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引领未来

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贺大为

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强化科技支撑,2019年11月,科技部批准建设了四家媒体融合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在发展过程中,新华社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等做了很多探索与尝试。关于媒体融合实验室发展方向,可以从“进一步明晰定位、进一步明晰路径、进一步创新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进一步明晰定位。一是面向何种战略需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四个面向”之一,从新华社的角度来说,大的战略需求就是媒体融合发展和加强对外传播建设。二是把握科研和媒体业务的关系。从信息化到网络化再到数字化,在这个升级迭代的过程中,媒体业务与科研是深度耦合、一体化的。基于此,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基于前沿技术对整个业务流程的重塑。三是如何做到“非你莫属”。要确定一个重点实验室,一个要做到“非做不可”,另一个要做到“非你莫属”。“非你莫属”就是要明确实验室所具备的其他同类科研机构不具备的职能定位、特色优势。以新华社为例,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权威数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等内容,就具有独特性。

进一步明晰路径。一是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省属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在全省具有唯一性,这是独特优势,可考虑纳入全省科研的一体化规划。二是中央媒体的联合科研。新华社每天用7种语言向全球发稿,但小语种这一块目前无力去做更大的投入和拓展,这一点可以结合云南的地域优势,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小语种应用上做深度联合。三是本地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要与本地高校深度结合,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

进一步创新机制。一是面向应用的研发策略。技术与应用要结合起来,做一件事,做一项技术,就要想清楚它的应用场景是什么、给谁用、解决什么问题;往“下游”思考,想清楚数据规模需要多大、数据源在哪里?关键要素齐备之后,再做下一步的延伸。二是采编业务的反向支撑。技术赋能采编是融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过分地强调技术赋能采编容易陷入误区,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需要业务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三是市场化的运营平台。目前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实体化运营,专门成立一家社属企业作为支撑平台,在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人员团队的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等方面机制灵活,在这个实验室的平台上,科研和应用结合,可以孕育出全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全部要素、全部流程和全部机制。

记者 龙敏飞 整理

元宇宙数字营销的文化解读引领未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殿元

“元宇宙”作为新兴概念在近年迅速蹿红,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元宇宙是什么?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元宇宙营销在文化上究竟能带来什么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欲望修辞:充满广告味道的元宇宙话题。元宇宙和以往的一些新技术概念,如区块链、比特币相比,更容易被人接受。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来看,这是因为元宇宙的概念里面有很多我们似曾相识的东西。此外,广告学成功的秘诀就是对欲望的孵化。就像叔本华谈到的,人生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

超越真伪:元宇宙营销的艺术化传达。在一个精于算计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一个想象的世界。元宇宙营销非真非假,问题也不在于信和不信。广告并不欺骗我们:它是超越真和伪的,正如时尚是超越丑和美的。在元宇宙的世界里,物品都被数字化和形象化,拟像化之后的品牌世界是超现实的,完全断绝和自然的联系。

放逐救赎:元宇宙营销与商业行为的自我膨胀。元宇宙的世界是资本理性,而用户非理性的世界。这一点上,2012年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商标的世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故事里面,所有的主角都是商标,有人,但都是面目不清的。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是一场大地震,将这个世界全部摧毁。这是一种预言,也是一种隐喻。

似是而非:元宇宙营销的进步主义迷思。近十年来,AI和区块链的发展为极度自主化和自动化、去中心化和去人为干预的价值观提供了发育的土壤和氛围。人生的意义是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探索。如果元宇宙技术将消除一切不确定性,那进步就是倒退。

庄周梦蝶:技术的人化和人的技术化。构成元宇宙的技术元素,不仅仅是区块链、物联网、算法、人工智能、电子游戏、交互技术,还包括文化、艺术、思想以及哲学。元宇宙当然不是一个人,但它是活生生的人类所汇聚而成的。人让渡个性、空间和隐私换取“幸福”的过程中,深深打上机器的烙印。

幸福自由:《反乌托邦小说》的启示。幸福和自由是对立的。俄国扎米亚京的《我们》、英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英国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主题:幸福和自由互不相容。建立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系统之上的元宇宙,高度的统一压抑了人的个性,富足、便利是以丧失个性自由为代价的。

卡夫丁峡谷:奔向灵魂世界的路上。元宇宙不是数字孪生,而是与现实世界无关的虚拟世界,一开始是从现实世界逃离,进入由技术营造的生活世界,最后是进入灵魂世界。元宇宙的世俗生活是出发点,也是精神和灵魂世界的必经之地。因此,商业和资本主导的元宇宙既是一个最好的世界,也是一个最坏的世界。

记者 龙敏飞 整理

构建数实融合新格局新业态引领未来

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

陶大程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元宇宙的兴起则为数实融合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从时代虚拟人生、互联网技术创新总和、下一代互联网、内容升级、疫情“憋”出元宇宙、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互联网行业的内卷以及超高预期形成的通货膨胀等视角来理解和定义元宇宙。

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元宇宙在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变革,就会发现元宇宙不只是一类技术一类产品,而是一场以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变革,会带来一场以数实融合为主题的商业格局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在入口侧上,第一个观点是去中心化的数字进程,元宇宙时代万物皆入口。更深一层的趋势是商业模式的私域化转变,这极大地降低实体经济参与数字经济的门槛。第二个观点是数字服务泛在化。未来数字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有三大阶段的拓展,一是数字内容本身的3D化个性化的生成,二是对环境和行为的实时反馈能力,三是数字服务链条的延伸。

在出口侧上,元宇宙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有两条路径,一是生产范式转变,创造一个高精度的数字孪生场景,减少物理世界调优与试错等环节,达到研发周期缩短、创新能力提高等效果。二是优化方式的转变,产业元宇宙能够打破数据孤岛,将单点优化范式,转型升级为全链路的协同优化。

长期以来,文旅产业存在几个痛点:在景区管理方面,景区、景点、游客这三大数据源互相割裂,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数据驱动,也没有办法针对游客的个人需求,实现千人千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景区管理也很难做到实时响应,一套管理方案被迫应对多种不同的场景。

针对以上痛点,我们可以通过高精度地图、AR/VR等技术实现1:1的数字孪生场景重构,实现虚实共生的互动体验。对于云南的文旅产业来说,元宇宙能够与消博园、消博会、环岛公路、博物馆、地产、康养等相关的场景进行融合,通过虚拟仿真世界获得沉浸式的游览、购物、游玩、社交体验,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和旅游品牌。元宇宙在文旅产业的另外一个应用核心是数字藏品的线上交易。通过链上发行、链上交易,保障创作者和收藏者的相关权益。

总的来说,文旅元宇宙是通过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将数字内容体验与实体文旅相融合,打通游客与景区的数据孤岛,将经验决策提升为数据驱动的决策,将被动滞后的景区设计管理提升为主动;并创新了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字文旅增长引擎,实现了文旅产业服务管理运营的智慧化。

记者 余国鹏 整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大融合引领未来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郭全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媒体融合也要放在这个大框架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好发展。媒体融合提出以来,经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很多传媒集团都取得一定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种不同思路:小融合、中融合和大融合。

小融合,是新媒体的部门融合,就是成立一个新的融媒体中心或技术部门,这只是部门之间的融合。中融合是集团的整体性融合,从基层的技术平台开始打通,然后把所有资源融合到一起,包括用户资源、数据资源、内容资源。大融合是将自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这样传统媒体才能依靠自身优势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推动大融合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第一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第二是要提升服务能力。没有服务,引导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一定要做好服务。第三是跳出新闻做融合,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而是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等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

大融合怎么去实施?一是要在认知框架上去看媒体深度融合的基础到底是什么。要认识到,做好现代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是媒体的安身立命之处,然后才能用制度性优势去获取稀缺资源,提升市场化能力,重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二是要重视主要领导问题,地方主要领导要重视媒体转型发展,为媒体深度融合创造条件;传媒集团的主要领导要善于抓住关键,打通媒体融合各个重要环节,促进大融合转型,对于关键岗位、特殊技能人才,要在规定范围内用好政策,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

三是要将打造区域性或者行业性的综合服务自主可控平台作为核心任务。这一平台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智媒体;第二个是智慧政府;第三个是智慧城市运营,如果一个地方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是由传媒集团来做的话,那就证明其基本解决了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再造问题。

四是配套措施,首先要建立起更为市场化的内部体制机制,包括管理体制、薪酬制度等。其次要采取跟随式的技术战略,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做集成,然后和场景做结合应用。再次是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只有建立一支敢担当、会担当、能担当的人才队伍,媒体融合才能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记者 余国鹏 整理

以人才培养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引领未来

陈利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全媒体时代,只有不断加大融媒体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培养力度,主流媒体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多维发力为全媒体人才规划长远布局。近年来,主流媒体纷纷把主力军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积极组织媒体融合发展培训,不断完善岗位锻炼体系和测评考核标准等,提升人才专业水平,激发人才创新意识,培养人才复合技能。同时,加快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人才梯队,为全媒体人才规划长远布局。

202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教育培训基地启动“全媒体人才赋能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从事和即将从事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相关工作的人员创造就业条件、提供培训支持。

人民日报社全力打造新型传播平台,着力培养全媒体传播人才,宣传舆论阵地不断拓展,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持续扩大。人民日报社培养锻造了一支充满朝气锐气、富有创新意识的新媒体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2岁,但他们素质过硬、能打胜仗,以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浓墨重彩做好宣传报道,现象级爆款产品频出。

中国青年报社不断拓宽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全媒体人才库,畅通全媒体价值链上的人才供应;同时,灵活设置机构,混合设置岗位,构建“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融合板块,逐步建立起符合全媒体建设特点、责权利统一的运行机制。

高度重视县级融媒体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普遍面临人员流动快、资源散、采编经验不足、技术研发能力跟不上等问题,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高标准和高要求。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县级融媒体建设既要完成体制机制的整合,又要实现生产流程的再造,以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提升主流声音引导力,优质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县级融媒体要做好“耳目”“参谋”“尖兵”,让自己从呐喊助威的“啦啦队”真正变成上场奔跑的“运动员”。要重视对每一位“基层运动员”的培养,尽快重建本地用户连接,更好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人才培养应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全方位拓展培养路径与思路,夯实基础、积蓄动能,多维激发全媒体人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系《新闻战线》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

用创新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引领未来

2021年12月30日,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建设的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成立。它是云南省2022年拟建设的11个省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云南首个媒体融合生产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建设不仅是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要,强化先进科技支撑引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补齐媒体融合技术上的短板,推动优质内容与技术、平台、渠道和需求精准有效对接,进一步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和环境,进而实现实验室聚集效应、带动效应、辐射效应的迫切需要。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着力构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以运用为导向,开展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媒体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引领“智慧媒体”“数字文化”“国际传播”稳固发展和创新;创办融媒学院,创新人才引进、智库建设、政策研究、培训机制,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支撑;携手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聚合资源、深入合作,推动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助力全省各级媒体共同创新发展。

在科研方向上,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媒体融合及区域传播关键技术及应用平台,面向南亚东南亚传播关键技术应用,边疆治理和文旅融合传播技术应用。

在发展策略上,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发展,用技术和数字为内容赋能,积极抢占新闻传媒发展制高点,努力为云南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发一批原创科研成果,申报一批融合技术专利,转化一批先进应用技术,培育一个数字文化产业,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围绕定位、强化特色,紧贴需求、开放合作,引进人才,组建团队,注重应用,引领发展,眼光超前,争创一流。

目前,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已成立3个融媒学院、13个融媒工作室。分别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签订了共建协议,挂牌成立了3家融媒学院。先后成立5个名家融媒工作室、4个青年融媒工作室、4个创新融媒工作室。各工作室已生产出众多精品融媒产品,如云南首个数字文旅推荐官“彩云”,通过虚拟和现实结合的方式,向全世界推介云南的文化和旅游;北移大象怪可爱李昆武数字藏品广受欢迎,引发线上收藏热潮;“我在边疆望北京”“我们都是答卷人”“中老铁路的声音”等爆款新媒体产品刷屏互联网。

记者 余国鹏 整理

“四破四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引领未来

倪琴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历史性战略部署。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工作,先行先试启动实施州市级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工作,初步探索形成“四破四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破解“政策瓶颈”,建立“改革攻坚”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红河州牢牢把握要求,推动红河日报社、红河广播电视台和红河网3家州级媒体“合而为一”,于2022年5月挂牌成立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同时,出台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内部制度,让“有为者有位,多劳者多得”成为新导向。

破解“单打独斗”,建立“融合融活”新格局。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要素堆砌,更不是机械的嫁接相连。红河州重整3家媒体机构、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彻底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相互竞争、资源浪费的局面。重塑采编流程,再造策划、采写、编辑、审核、发布、反馈、考核流程,在内容、渠道、数据、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构建起“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传播模式。州县媒体融合联动,红河州13县市融媒体中心均完成了媒体机构整合,形成州、县(市)两级媒体间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控、统一服务的全州融媒体统筹管理体系。

破解“呆小散弱”,建立“主流舆论”新高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是形势所需、责任所在、使命所系。红河州按照“合而为一、做优报台、做强新媒、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报、台、网、端、微、号、屏(栏)“七位一体”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自2022年平台整合以来,“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平台粉丝数增长了79.8%。转型发展——创新“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进一步优化拓展红河会议云、红河图片库、媒体直播带货等服务功能,以此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破解“人才流失”,建立“用人引才”新导向。改革中,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取消“论资排辈”职称评聘惯例,施行岗位绩效考核,设立首席记者、编辑、技术、经营岗位,绩效系数等同于中心主任,推动编内和编外职工同工同酬。把增加的编制优先用于补充记者、编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新闻媒体专业人才招揽力度。同时,定期组织各类教育培训,选派人员到中央、省级媒体单位挂职、学习,着力打造一支复合型媒体人才队伍。

(作者系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

聚力加快县级融媒“双轨跨越”引领未来

张艾冰

近年来,文山市融媒体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对内创新机制激励搞活、对外创新模式放开搞活”两个创新搞活干在实处、干出实效,聚力推动文山融媒传播力、宣传力、创收力走在全省县级融媒前列,成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向奔赴”“双轨跨越”。

聚焦理念创新,聚力唱响“文山好声音”。文山融媒始终坚守服务政治、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创新精准宣传理念,精准选题、精准策划、精准采制、精准传播,聚力弘扬文山主旋律、传播文山正能量、唱响文山好声音。2022年,文山融媒每天至少有1个正能量作品在省级以上媒体播发,每月至少有2场主题活动直播,全年阅读量超10万+、浏览量超100万+的正向爆款作品达100余个,全年有10余部宣传精品荣获州级以上奖项。宣传文山是文山融媒最大的政治,文山融媒是宣传文山最亮的窗口。

聚焦机制创新,聚力驱动媒体传播力建设。文山融媒创新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以高质量内容生产和高效益平台(账号)运营聚力打造一流媒体传播力。到2022年底,文山融媒以“1端(自建App)2频(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及新建应急广播)3号(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N(系列官媒平台外宣账号)”为主的全媒体矩阵用户(粉丝)超过400万,同比2019年增长4倍以上。传播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播力是文山融媒最大的亮色。

聚焦模式创新,聚力赋能媒体“造血功能”建设。文山融媒创新媒体产业平行合作发展模式,先后成立4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传媒公司,全面盘活各种媒体资源,成功推动广告、电视片、活动、宣传合作、电商5大媒体产业板块强势崛起。2022年,文山融媒综合创收近800万元,对文山融媒的直接经济贡献超过150万元,是全省媒体产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自我“造血”功能最强的县级融媒之一。

2019年来,文山融媒先后荣获全国媒体融合优秀案例奖、云南省十佳县级融媒体中心、云南省广电媒体先导单位并作为全省唯一的县级融媒体推荐参加全国评选、(中宣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等。

下一步,文山融媒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构建全市新闻信息发布中心、线上服务中心、主题活动中心“3个中心”定位,进一步聚力媒体发展理念、机制、模式“3个创新”,进一步聚力宣传力、传播力、创收力“3力建设”,用1—3年的时间,努力把文山融媒打造成为全网用户突破1000万、综合创收突破1000万的“千万融媒”,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县级融媒。

(作者系文山市融媒体中心主任)

链游媒体要考虑到哪些问题再进行合理推广呢?

什么是链游媒体?链游媒体也需要发稿,在发稿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终端消费群体是否能够接受这样的契合度,不是仅仅将产品说明白,而是考虑好终端用户是否会点开你的稿件,这样的收益才是可以的。链游媒体要考虑哪些问题再进行合理的推广呢?链游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可以的,我们知道NFT媒体,会让推广的内容都有版权,与链游媒体的结合,不仅有版权,而且推广可以做到加速并且浏览等信息是加密哦!不仅是链游媒体可以选择,同样可以选择全媒社这样的综合性平台。国内国外都可以做推广宣传,产品销售也是全球化的,所以宣发的文件也需要国内国际上都有,该如何将这一类型的宣传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展现出来呢?链游媒体如何进行合理推广呢?跟我来看看吧。

 

 

 

想要在链游媒体宣传过程中起到更为理想的效果,首先就必须要想,那就是如何和全媒社这一类型的机构合作,这种的引流效果会相对就好很多都!链游和NFT媒体的双向结合,再加以全媒社的全套推广,热点就是加密的技术可以在加速的虚拟世界中,开放更多的大规模基础层经济推广,2018年很多人都投资了区块链的宣传,这个游戏的模式是很不错的策越哦!加密游戏也有很多的质疑声,但是不可以否则有人是接受这样的推广模式的哦!

 

 

 

  为什么要关注到链游媒体呢,在虚拟世界的推广内容中所涉及的产品都是加密的产品,但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用户在选择产品过程中所具有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全媒社是个综合性的平台,如果在宣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用户的侧重点问题,就会导致在宣传效果方面大大折扣即使能够成功的带来引流效果,链游媒体的模式,从游戏中来,更做好了加密,也让客户的推广效果得到了推广,市场的担忧也在,大家也能接受专业的加密服务哦!游戏推广不论是游戏玩家,还是游戏媒体推广者,都是双赢了。

核心摘要:

疫情之下,中国社交媒体行业逆势上扬,发挥重要作用:

从单机有效使用时间来看,受疫情影响社交版块用户粘性增强,且超过其他内容消费版块始终保持高位;从各大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举措来看,各大平台根据自身属性、内容风格和受众特征彰显了不同的媒体传播价值。

以微博为例,对疫情之下社交媒体的社会价值进行洞察:

产品侧,微博独有的广场属性和背后的新浪产品矩阵,构建最佳社交传播媒介;头部账号侧,微博拥有完整的政务账号矩阵、丰富的媒体及KOL资源和多样化垂直领域,能够快速触发社交裂变传播的关键节点;用户侧,通过用户下沉和多样化内容形态,夯实社交传播的优质土壤。

在此次疫情中,微博凭借天然的社交传播优势,发挥着舆情发酵中心、事件记录中心、力量集聚中心和谣言粉碎中心的作用,社会价值凸显。

未来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

整体趋势:社会价值凸显,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

社交生态:不断增多平台用户节点数,丰富用户关系链条。

合作共赢:社交媒体坐拥流量宝藏,强强联合互相增益。

技术赋能:大数据和5G发展为场景创新、互动创新奠定基础。

疫情之下的中国社交媒体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复盘

截至2020年4月3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达325.1万

疫情第一阶段,更多体现在国内的集中爆发,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国内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从258例飙升至7.6万例,恰逢中国聚集型行为高发和人口大量流动的春节假期,在高传染性的疫情阴云下武汉封城使得社会恐慌情绪达到顶点。2月21日后随着政策严控和人们防护意识的提高,我国疫情进入转折点,日平均增幅低于1%,至4月30日,国内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逐步恢复。

疫情第二阶段,由国内集中爆发演变成海外爆发,从2020年3月16日至4月30日,国外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从9.28万增长至316.7万,增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且有长期持续的趋势,部分国家甚至出现区域失控,海外输入病例的增多让人们仍不能放松警惕,时刻保持对疫情动态的关注。

 

疫情之下社交媒体行业逆势上扬

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分发中心,成为民众了解疫情的重要工具

疫情之下社会停摆,人们陷入焦虑情绪,一方面武汉及湖北的危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另一方面疫情的高传染性使得人人自危,在这一非常时期,信息的快速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各大社交媒体作为信息分发中心,初期发挥科普和警示作用,聚合分发疫情最新动态和相关政令;中期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对灾区同胞提供帮助,监督疫情防治全过程;后期海外疫情爆发后,海内外信息的畅通也为提高国内防护警惕性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我国在国际局势中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根据艾瑞UserTracker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长视频、社交网络等内容版块单机有效使用时间增速迎来新高峰。

 

疫情之下各社交媒体应对举措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各显神通,助力全国战疫

在这场举国战疫中,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纷纷发力,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真实、快速传播,消除和减少由于信息孤岛所带来的社会恐慌和不确定性。各大平台根据自身属性、内容风格和受众特征彰显了不同的媒体传播价值。

微信公众号凭借熟人社交关系链实现信息的快速分发,多篇疫情主题文章阅读量破百万;知乎发挥其问答社区的优势,上线新型肺炎防控系列专题,涵盖科学辟谣、防护指南、心理援助等抗击肺炎专区,并联合阿里健康、好大夫等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开通义诊通道,疫情期间“新型肺炎”相关回答获17.3亿次阅读;而微博作为唯一的广场式社交媒体,更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信息中枢作用,集政令传达、疫情求助、社会监督、人文关怀、科普辟谣、社会维稳多功能于一体,以疫情地图为载体,汇集疫情最新动态和国内外疫情发展,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风险。

 

疫情之下的微博

疫情期间,微博月独立设备数持续走高

受疫情影响,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间,微博月独立设备数持续走高。从12月8日开始,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到12月12日华南海鲜市场商户多名员工出现高烧、干咳症状,到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的文件在微博上热转,微博成为疫情相关的信息中枢,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微博出现月独立设备数增长的新高峰,在大基数下仍达到3.8%的增速,迎来新一波发展机遇。

 

重大事件面前,微博社交媒体的社会价值凸显

进一步聚焦2020年1月至3月疫情严重期,前期疫情尚未明朗,人们纷纷通过微博快速获取最新疫情动态,微博日独立设备数从1月10日的19827.7万台增至1月20日21508.5万台,增速高达8.5%,而1月20日后,钟南山院士明确新冠病毒人传人,抗疫战役正式打响 ,微博肺炎患者求助专区开通,微博日独立设备数从1月20日的21508.5万台增至2月6日22831.7万台,达到疫情期间微博日独立设备数的新高峰,2月6日后抗疫救灾事项有条不紊展开,微博成为最新政策动态发布、肺炎患者救助、社会物资调配、公益项目推进和疫情谣言破除的核心平台,日独立设备数逐渐趋于稳定。

 

微博社交媒体社会价值洞察

微博广场式社交媒体属性价值分析

产品侧:微博产品功能及广场属性成最佳社交传播媒介

内容上,微博兼具文字、图片、短视频、直播等多类型表达形式,依托于微博社交平台的公共性和功能的多样化,每一位微博用户都能够成为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人皆可发声,人人皆可被看见,共同构建欣欣向荣的UGC内容生态,根据用户的切身需求不断自我优化迭代,丰富内容体系。

功能上,一方面热搜、热门微博功能不断强化公共话题的挖掘扩散优势,通过广场式社交属性使得微博成为天然的公共议题中心,另一方面,微博“转、赞、评”功能构建用户互动的最低门槛,为去中心化社交关系裂变传播建立基础。

微博通过内容和功能特性成为我国公共议题中心和最佳社交传播媒介,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信息中枢作用。

 

产品侧:背靠新浪内容矩阵,打造信息生产传播闭环

新浪在内容领域布局完善,旗下内容领域产品包括微博、新浪新闻、新浪体育、新浪财经,构成覆盖面广、功能明晰的移动产品矩阵,全方位满足用户内容需求。

新浪在内容端优势突出,微博强大的内容生态及分发能力与新浪新闻、新浪体育、新浪财经的内容生产及聚合能力互为补充,共同打造信息生产传播闭环。一方面微博内容生态蓬勃发展,覆盖PGC、PUGC、UGC内容,在此次疫情下聚焦民情民意,通过其强大的内容生产及分发能力实现疫情相关信息的快速裂变传播,另一方面新浪新闻、新浪体育、新浪财经专业向媒体聚合大量PGC内容资源和媒体资源,在此次疫情中快速反应,进行专业权威的内容生产并输送至微博,共同实现疫情相关资讯报道的全面覆盖。

 

微博头部账号资源价值分析

头部账号侧:多家政务机构入驻,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桥梁

微博的产品特性使其成为强大的网络舆情发酵中心,对于政府的政务公开、网络舆情监督和民意反馈具有重要意义。大量政府部门在微博上开设官方账号,实现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和政务服务,打通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截至2019年12月,政务微博认证达到179932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38854个,公务人员微博41078个。

此次疫情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务官微实时发布疫情相关政策和动态,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央媒除了图文报道外配合直播直击疫情第一线,使得大众能将抗疫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反馈政府,加快抗疫胜利的脚步。

 

 

头部账号侧:中国KOL主阵地,触发社交裂变传播关键节点

微博通过广场式社交助力KOL沉淀粉丝,并通过用户互动和商业变现提高KOL内容生产积极性,不断积累社交资产,为KOL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根据2019年微博营销峰会显示,截至2019年9月,微博共有78万头部作者、2.8万娱乐明星、3000多家合作MCN,不仅有助于沉淀衍生出多样的社交关系链,同时KOL作为社交关系链中的高价值节点,对于信息的裂变传播至关重要。在此次疫情中,不同领域的KOL积极转发疫情相关重要信息,以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为代表,助力重要信息的快速扩散。

 

 

头部账号侧:垂直领域丰富,疫情下科普类大V发挥重要作用

微博平台延伸出丰富的垂类社区,截至2019年8月微博共有64个垂直领域,包括娱乐、财经、科普、数码、情感、美食、家居、萌宠等,且经过多年深耕,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内容、头部大V和兴趣受众,目前头部作者78万,阅读量超过百亿的领域达到33个 。在此次疫情中,科普和健康垂直领域的大V积极分享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的知识和生动的表达,有效加强了用户的心理防疫和科学防疫。根据微博疫情大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医疗专家总涨粉量2188万,同时,以@科普中国(中国科协官方微博)为矩阵中心,各级地方科普账号联动,共同构成中国抗疫战役中的科普防线。

 

微博用户资源价值分析

用户侧:通过直播、短视频等丰富内容形式,覆盖广泛人群

在内容形式上,微博作为全媒体平台,在内容形式上全面覆盖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全方位满足用户内容发布和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内容互动性、真实性、及时性更强的直播模式,更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不间断直播呈现第一线最真实的抗疫历程,不少也用户通过视频记录武汉封城期间的日常。3月,微博视频播放量和播放用户数同比增长均超过30%,活跃PGC视频作者的规模接近100万,其中500多名视频作者收获了100万以上的新增粉丝。

 

用户侧:下沉市场用户快速增长,夯实社交传播优质土壤

微博发展初期通过明星资源实现流量引进,用户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城市,2015年后微博开始实行下沉战略,一方面通过与下沉市场应用分发厂商OPPO、VIVO等合作,通过手机预装方式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另一方面打造城市资讯及互动服务同城平台,通过招募“同城大使”实现微博的本土化改造,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微博二级城市以下用户占比从31.0%提升至37.9%,而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的疫情期间,短短三个月时间微博二级城市以下用户占比就从37.9%提升至42.5%,疫情加速微博用户下沉,进一步拓宽用户边界,提高用户多样性,夯实优质的社交传播用户基础。

 

微博社交传播价值洞察

微博的天然传播优势,为其社会价值凸显奠定坚实基础

 

微博社交媒体社会价值

舆情发酵中心:微博开设疫情话题专区,助力全民抗疫

微博通过其超话功能及热搜热榜广场属性成为疫情下的信息集散地。一方面,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抗疫需求分别开设了“肺炎防治专区”“肺炎患者求助专区”和“海外疫情专区”,实现重要信息的快速分发和收集,根据微博疫情大数据,截至2月26日,疫情话题数24.7万个,其中肺炎专区日均浏览用户7762万,累计曝光量328亿。另一方面,通过热搜热榜分发疫情重要信息,快速触达用户,同时用户通过互动和反馈持续为重要话题加热,形成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

 

微博成为疫情之下舆情发酵中心

肺炎患者求助专区:守望相助,拯救生命的接力赛

微博的”肺炎患者求助专区”成为此次疫情民众自救的希望之地,肺炎患者按照格式要求发出求助信息,一方面得到其他用户的转发和帮助,另一方面,由微博和武汉市政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浪互助、雷火救援队紧密合作,24小时不间断进行求助信息收集、审核、整理和上报,截至3月14日,累计收到上万条求助,经核实向政府报送3000条信息。此外,也有患者会在此版块分享相关抗疫经验,互帮互助,共同战疫。

 

微博社交媒体社会价值

事件记录中心:记录疫情下的人间百态,传递正能量精神

疫情期间微博开设了多个记录型“超话”,诸如“#武汉日记#”“#一线医护战疫日记#”“海外抗疫日记”等,引导用户记录下疫情期间的日常和感悟,不仅能够通过最真实的记录破除网络上的不实谣言,更能缓解用户的焦虑紧张情绪,传递温情和正能量精神,坚定人们抗疫胜利的决心。

 

微博成为疫情之下事件记录中心

一线医护战疫日记:危难中的逆行者,筑起战疫第一道防线

微博的#一线医护战疫日记#记录下此次疫情中医护人员的勇敢无畏,并为一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提供快速认证通道,截至2月26日,认证医护人员519名,医护人员发布微博397万条,被点赞2784万次。作为战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在该超话中分享非常时期的抗疫点滴,包括和患者的相处,和同事之间的相互鼓励,以及正确的防疫知识等,通过这些记录文字,不仅让人们获得最真实的疫情进展,更是进一步了解疫情背后无数人的辛苦付出,常怀感恩之心。

 

微博社交媒体社会价值

力量集聚中心:基于传播影响力,调动公益力量驰援捐助

微博以微公益账号作为公益活动开展核心,一方面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公益行动,提高各社会捐助项目的声量,438家企业捐出98.93亿款物并通过微博公示,同时设立物资救助平台帮助地域之间的物资调配;另一方面设立1亿肺炎专项基金,对多个抗疫公益项目进行配捐。在这一过程中,微博充分展现了其在公共事件面前的社会价值和公益力量。

 

微博成为疫情之下力量集聚中心

微公益项目:聚焦需求,提供坚实的大后方保障

微公益账号组织多起疫情公益项目,聚焦疫情前线人员的不同需求,调动社会力量打造坚实的大后方,其中以“守护者后盾”和“姐妹战疫安心行动”为代表,“守护者后盾”聚焦因为抗疫不幸致病、致残甚至殉职的工作人员,为其家庭提供救助和生活保障;而“姐妹战疫安心行动”聚焦抗疫前线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期难题,调集安全裤等物资送往抗疫一线。

 

微博社交媒体社会价值

谣言粉碎中心:还原真相,全面落实科学抗疫

疫情期间人心不稳,大量谣言在人群中扩散,诸如“某地出现大量新冠肺炎患者”“飞机喷洒消毒药水”“淡盐水漱口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严重扰乱我国的抗疫工作开展和人们正常生活,微博一方面以微博辟谣账号为矩阵核心,联动各省市网警巡查执法账号以及相关官方科普账号快速辟谣,阻断谣言在网络上的快速扩散和对人民情绪的误导,另一方开设疫情谣言榜,提高辟谣的传播效率,截至5月4日,微博累计有效标记和处置不实信息11007条,处置账号717个。

 

微博成为疫情之下谣言粉碎中心

网络谣言榜:阻断谣言,为舆论环境消毒

捉谣记是新浪辟谣栏目官方账号,从2018年7月开设至今,在疫情期间其网络谣言榜紧紧围绕疫情相关展开,早期国内疫情爆发阶段以还原疫情真相和疫情预防科普为主,后期国内局势稳定、国外疫情爆发后,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涉外谣言的澄清上,通过总结各月的重大谣言提高人们的防疫科学意识,净化疫情舆论环境,为舆论环境“消毒”也是抗疫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交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社交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整体趋势:社会价值凸显,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

随着社交媒体传播效率的不断提升和覆盖人群范围的不断扩张,依托互联网发声成为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公共话题讨论的重要路径,社交媒体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和补充,在修复社会监督链条中发挥独特的价值。

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下一阶段全面深化治理改革的目标之一在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和新举措,重视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践。在这一背景下,社交媒体一方面需要加强信息的交互性与时效性,构建良好的对话传播场景,搭建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更需要做好舆论监督工作,防止谣言通过社交网络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

 

社交生态:不断增加平台用户节点数,丰富用户关系链条

社交媒体以用户节点及关系链为根基,节点数和关系链丰富度直接决定了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裂变效率,因此社交媒体核心竞争力在于平台的用户节点数和用户多样化关系链条。

在人和人关系方面,不断创新互动模式,调动用户积极性,强化社交链条,提高用户迁移成本;在人和内容的关系方面,通过扩展内容垂类建立不同兴趣圈层,吸引用户主动聚集,信息既能在圈层内高效传播,也能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分发的弱连接实现破圈,尤其以微博为代表具有广场属性的社交媒体,在内容破圈传播上优势更是得天独厚。通过不断丰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节点和关系链条,进而建立最高效的裂变传播和最牢固的社交护城河。

 

合作共赢:社交媒体坐拥流量宝藏,强强联合互相增益

社交媒体本质上是一门流量的生意,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产,且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退,流量价值走高。在这一语境下,社交媒体可以依托流量资源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相互增益,丰富已有的内容和社交关系链。

以微博为例,基于微博娱乐属性,联合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发起“综艺人才战略计划”,成立星火综艺智库;同时加码短视频和直播内容,战略投资一下科技,与游戏直播平台虎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产品互通,资源共享;在先进技术方面,与咪咕强强联合,加强在“5G+4K”领域下的合力探索;而在商业变现领域,与阿里启动“U微计划”,为广告主提供全域营销解决方案。

 

技术赋能:大数据和5G发展为场景创新、互动创新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为社交媒体关系链的丰富和用户体验的优化奠定基础。社交媒体基于算法、数据等技术来设定内容筛选标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不仅为分发模式创新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用户画像的细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内容匹配精确度;而高清显示技术和VR、AR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交媒体用户沉浸感和互动感的提高提供可能,玩法更加多样。

 

报告指出,在口碑营销、场景营销、社群营销三大营销概念当中,酒店场景将成为场景营销新的战场。

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比重超11%,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成为国民释放压力的重要选择,旅游业迅速恢复。2020年10月1日—10月8日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达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0%(可比口径);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接待游客2.3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可比口径)。

旅游业的迅速恢复、我国巨大的经济体量以及疫情后期中国消费者对经济复苏形势的信心都将对户外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产生助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酒店场景营销的优势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酒店行业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据中国饭店协会、盈蝶咨询等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有4亿商旅人士、34万家酒店(15间客房以上)、1800万客房数,但整个酒店行业的净利润创造处于较低水平,这其中仍存在巨大的长期增长潜力。同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板块的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广泛,这表明旅游酒店业的大数据应用条件已经成熟,数据智能化将为酒店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使得“酒店+”营销模式拥有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酒店人群停留时间长

如今,人们出游时待在酒店房间的时长大大增加。CTR报告指出:酒店场景媒体受众平均每天酒店停留时长为13.8小时,平均每天在酒店房间内观看电视的时长为4.7小时,观看电视节目内容日均时长2.6小时,观看影视内容日均时长1.6小时,观看其他内容日均时长0.5小时。在酒店里超长的停留时间以及电视观看时间大大提升了广告接触的频次与传播效果。

酒店场景丰富多元

酒店场景营销能够通过多场景切换的方式使品牌与消费者产生较强的共振:酒店在目标受众必经的大堂、电梯、房间、餐厅等场所对潜在消费者进行多维度触达,从而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报告指出,消费者在酒店的心情评价通常是轻松、舒心、享受的,人们在这种心境下更愿意主动接受外界信息并尝试新鲜事物,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所以此种情境下,同样的营销模式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酒店人群优质、消费能力强

据调研,酒店媒体覆盖了较大规模的优质人群,营销受众精准。其中商务人群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他们大都是高学历(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64%)、高收入(个人月均收入万元以上占85%)、高消费(家庭月消费8000元以上占70%)的“三高”人群;旅游人群则以年轻女性白领为主,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消费观念、注重消费品质。另外,这些目标受众社交传播力强,在酒店参与互动之后可能通过微博、微信、圈子号召或者口头传播等形式影响到好友,使营销成果形成口碑达到立体全面的营销效果。

闭环式组合营销

酒店场景更适合采用双屏互动形式,CTR报告指出,“摇一摇”最受高端酒店消费者喜爱,参与摇“3”次以上频率的消费者占比达“73.1%”。双屏互动活动中,女性消费者为热衷参与者,占比达52.3%;年龄在20—36岁之间的80后、90后以及95后为双屏互动的主要参与者,占比达69.3%。酒店能够通过消费者双屏互动时的行为轨迹,产生营销内容,从而形成线上线下消费直接链接,进而实现双屏互动闭环传播体系。

酒店场景营销行业的代表企业——携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最早一批提供酒店全场景智慧营销解决方案的企业,依托其创始团队数十年的酒店运营、智能电视系统研发和广告行业经验,公司逐步构建起完备的“酒店场景营销和运营”商业模式。目前,携旅已覆盖国内多个头部中端酒店集团,包括锦江、华住、东呈等连锁酒店。截至2020年底,携旅已签约55家TOP100酒店集团,服务中高端酒店品牌170个,中高端酒店市场占有率30%以上。

携旅的迅猛发展也印证了酒店场景媒体引领酒店营销成为新的营销增长点,未来酒店场景将成为场景营销的新战场。

来源:199IT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股票600666(股票600246)

下一篇:上海国企改革(上海国企改革受益股)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