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福建自贸区的作用(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

2023-05-05 03:50分类:股票理论 阅读:

人民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 杜燕飞)“经过五年发展,福建自贸区基本实现了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确定的目标,建立了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发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近日,福建省商务厅(自贸办)自贸政策研究处处长陈羲在“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福建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要着力打造制度创新、资源聚集和战略发展“三个高地”,找准定位,有效作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4月挂牌成立,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个片区。国家赋予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建设改革创新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

发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

据陈羲介绍,这五年来,福建自贸区大胆试、大胆闯,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

一是改革开放步伐持续加快。福建自贸区累计推出16批446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占40.6%。有40项创新举措作为改革试点经验被全国复制推广或评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首创性的“福建经验”推动了国家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二是治理水平大幅提升。福建自贸试验区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与市场规则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利用“互联网+政务”,实施“一窗办”“网上办”“马上办”等举措,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加快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三是沿海近台优势充分发挥。深化产业合作,50多个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引进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福建省四成的新增台资企业、合同台资选择落户在自贸试验区。

四是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和“保税+”“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联网、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进口酒等重点平台,发展了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海运快件、中转集拼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区。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的坚实基地。

“五年来,区内累计新增企业9.8万户、注册资本2.1万亿元,税收年均增长45.4%,进出口年均增长12.8%,均较大幅度高于全省水平。”陈曦说。

打造制度创新、资源聚集和战略发展高地

陈曦表示,当前,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下一步要着力打造“三个高地”。

一是制度创新高地。福建自贸区将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丰富制度供给,解决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强化系统集成,梳理已有创新举措,寻找缺失环节,形成改革闭环。持续完善条块结合的复制推广工作机制,扩大改革红利受益面,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统筹兼顾“放得开”与“管得住”,加大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二是资源集聚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金融、汽车、基础设施等新开放领域,高起点、高水平谋划一批产业链缺失项目、延伸项目、升级项目,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健康医疗等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力争在加强市场机制建设、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塑造社会信用、强化人才保障、完善政策执行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赋能。加强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引导和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激发企业活力。

三是战略发展高地。一方面,突出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推进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便利化自由化,实施自由贸易港某些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争取国家在财税政策、监管措施上给予特殊安排。另一方面,突出发挥沿海近台优势,在两岸融合、海丝合作上实施更开放、更自由的政策。尤其是对台领域,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推进两岸共同市场建设,与台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形成更紧密联系,大力引进台湾核心技术、龙头项目、高端人才,推动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等方面实现超越,更好服务国家战略。

“自贸试验区建设要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自贸试验区的‘极核’效应。”陈羲表示。

找准定位有效作为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风险挑战的准备。”陈羲表示,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的策略,更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转型的抉择。作为自贸试验区,要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找准定位,有效作为。

在陈羲看来,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坚定实施开放战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争取在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加大外资权益保护。要加大在行业领域、要素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合作增进利益关联,努力化解国际竞争中出现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要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通过双向投资、互联互通,寻求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二是要积极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紧密结合。产业链格局上,要拓宽产业的合作界面,增大防范经济下行风险的回旋余地。供应链格局上,要加大一批功能性平台的建设力度,包括福州的1233供应链服务平台、厦门的集成电路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平潭的台湾农渔产品交易平台等,提升跨境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能力。

三是要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上下更大功夫。从供给侧角度出发,要提升现有产业的能级,持续完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深化“双自联动”,更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国外对相关技术的垄断。从需求侧角度出发,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做大自贸试验区酒类、水产品等平台。加快商品流通、分拨体系建设,依托“全闽乐购”促消费等系列活动,扩大这些商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要积极加大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探索,让消费者消费更有底气。

人民网北京9月6日 (记者杜燕飞)近日,“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举行福建自贸区云座谈会。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谢毅力在会上表示,五年来,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大胆试、大胆闯,创新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厦门经验,在服务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厦门改革发展的“靓丽名片”。

目前,厦门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426项,其中全国首创93项、占全省51%。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制度创新试验任务的同时,厦门片区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制度创新成果转化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2017年5月,厦门自贸片区把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和‘保税 ’等政策功能,搭建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点平台。”谢毅力告诉记者。

据了解,今年1月出台《厦门自贸片区重点平台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航空维修、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14个重点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金融 ”“供应链 ”“自贸 ”等功能特色,探索推进“平台 产业”的建设模式。目前已梳理推出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平台 产业”,通过平台服务从产业基地发展、借助产业基地推动平台建设促进政策叠加、优势互补,促进产业联动协同发展。

谢毅力介绍说,经过四年来的努力,重点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对产业系统集成和链条塑造,推出了航空维修区外保税维修试点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厦门经验”;获得了集成电路保税研发试点等一系列国家支持的核心关键政策;实现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既主动服务中央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大局,又有力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重点平台在疫情防控和落实‘两促一稳’发挥了重要作用。”谢毅力说。

谢毅力具体说,中欧班列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畅通国际贸易物流通道的作用。1-7月累计发运153列,同比增长44%,累计货值38.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自开通截至2020年7月底,班列累计发运792列,进出口货值累计162.62亿元人民币。

跨境电商平台逆势增长,力促进出口稳外贸。1-7月,厦门口岸申报的跨境电商及邮快件进出口总计1615.01万件,同比增长33.22%,其中跨境电商9610进出口400.44万件,同比增长6.64倍;1210保税备货进口2.92万件,同比增长106.2倍;邮快件进出口1211.65万件,同比增长4.47%。

利用重点平台组织网络带货消费节,有效促进消费。策划了“嗨淘自贸区网络带货消费节活动”,组织进口酒、水产品、跨境电商、平行进口汽车、燕窝、黄金珠宝和大嶝对台小商品等7个重点平台共260多家企业6000多款商品参加活动,带动7大平台活动当月总营收达20.18亿元,比前5月月均总营收高50%,总进出口额4.41亿元,比前5月月均总进出口额高131%。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台海网5月11日讯 据福州新闻网报道 今年是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4周年。10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表示,自2015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对照国际先进规则,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防控风险为底线,形成了一批独具福建特色、对台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自贸区建设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制度创新成果方面,总体方案186项重点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且取得明显成效。深化方案136项重点试验任务已实施85%。推出378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41项、对台81项。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试点经验共69项,其中福建省报送27项,占39%,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走在前列。有136项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实施,发布创新实践案例149个。联合厦门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自贸区学院。

开放水平提升方面,探索实施外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50多个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对台开放。累计新增外资企业3891家,其中台资企业2323家,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新增外资、台资企业数的近一半。壳牌、亚马逊、ABB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落户。

行政效率提升方面,80%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片区实施,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经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区内企业对福建自贸试验区运行效果综合满意率、运行成效满意度均在85%以上,90%以上受访企业看好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潜力。

发展动能提升方面,培育壮大了“丝路海运”、融资租赁、飞机维修、物联网等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区内累计新增企业8万户、注册资本1.8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历年总和的5.2倍和8.1倍。

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打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营商环境

2015年起,就引入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指标,组织开展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评估,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加大改革力度,为全省改进和提升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如,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方面,挂牌之初即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颁发全国首张加载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陆续推出一系列便利企业登记的创新举措,企业开办由原来7个环节压缩到2个环节,时间从10.8个工作日压缩到2.5个工作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方面,率先建立“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成立民事、行政、刑事合一的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设立全国唯一的厨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2018年,区内新增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0%、40%。

着力提升通关效率,促进跨境贸易更加便利

基本建立了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便利化服务体系,实现通关更方便、更快捷、更便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对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出入境运输工具的三个全覆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和原产地证企业备案“两证合一”、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等多项业务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为全国关检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率先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实现了保税和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保税仓库面积盘活了60%以上。

发挥沿海近台优势,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在投资、贸易、资金、人员往来等方面,实施更加便利措施,初步建立了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投资方面,金融、增值电信等服务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在金融、旅游、影视、建筑等20个领域引进了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建立了两岸集成电路合作试验区等一批产业合作平台。

贸易方面,设立两岸检验检疫数据交换中心,简化ECFA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对原产于台湾的小家电、白酒等商品,采信台湾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结果。对台湾食品、农产品实行“源头管理,口岸快速验放”。

金融方面,率先实施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试点,为台企台胞办理试点业务3.42亿美元。率先开展台企台胞征信查询业务,为建立两岸征信产品互认机制提供经验。

人员往来方面,率先实施卡式台胞证及“零距离”办理措施。采认台湾地区专业领域从业资格证书。上线“台陆通”公共服务平台,设立11个台湾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吸引台企500多家、台胞2400多位入驻。同时,积极打造面向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建成海丝商城等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商品展销平台。台闽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累计发运450列、货值80亿元。率先开行“丝路海运”,开通航线34条。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实施一批“啃硬骨头”的改革举措,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手段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强化风险防范和法治保障,基本建立了以信用约束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与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法律服务体系。如,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研究制定全国首张风险防控清单,明确55个风险点和88条防控措施。

率先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创新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依信用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信用良好企业不举不查,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颁布实施福建自贸试验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150多项规范性文件。探索实施综合执法,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加强功能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金融创新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培育了一批新业态新平台,助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如,福州物联网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已有物联网核心企业156家。

融资租赁企业已达1400多家,开展租赁业务600多亿元。厦门国际酒类交易平台、东南红酒自贸直销中心等集聚发展,厦门口岸进口酒居全国第三,其中进口啤酒量居全国第一。

东南网6月7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初夏的福建,生机盎然,今年是福建自贸区挂牌六周年。

时间拨回到2015年4月21日,当天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涵盖福州、厦门和平潭3个片区。 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试验”就此启航,经过六年的发展,福建自贸区已经成为福建改革发展的新高地,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连日来,东南网记者深入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平潭片区、福州片区进行采访,探秘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福建经验和路径。

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的厂区布满管道的“庞然大物”高高矗立。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化验分析中心里工作人员在做原料化验。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勇于探索 打造一批“福建经验”

福州江阴港,海风劲吹。在全省最大的聚丙烯生产企业——福建中景石化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布满管道的“庞然大物”高高矗立,车辆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在化验分析中心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做原料的色谱分析实验。

“我们的原料属于危险化学品,原来需要送往外地检测,通过合格认定后才能入关,周期要15天的时间,现在通过自己的实验室检测,全程最快只要8个小时,实现了从产品(丙烯)卸港、抽样到检测的无缝衔接,通关时效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公司节省了几个亿的周转资金。” 中景石化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黄凯说道,过去原料送检时间长,原料的供应跟不上,企业就不得不停产,为安全、稳定生产带来影响。

得知企业面临的难题后,榕城海关第一时间对接中景石化,共同探讨提速增效的可行性办法,送检时间长,就地自检是否可行?对此,榕城海关创新出台进口丙烯关企共检监管模式。企业通过提前申报,并借助自建的、已获得CNAS认可的检测实验室实现自检,海关在4个重要节点进行介入监督,保证规范性,实现进口原材料卸货、取样、检测无缝对接,检测结果合格后,当天即可投入生产,通关效率显著提高。该创新举措于2020年通过省自贸办认定,并获评“全国首创”。

黄凯告诉记者,在自贸区红利的加持下,这几年,中景石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去年公司产能实现了翻倍。今年一季度,中景石化聚丙烯出口迎来爆发式增长,超过10万吨,占全国聚丙烯出口总额的30%。

厦门航空维修业兴起于1993年,是中国较早发展航空维修产业的地区之一。厦门借助自贸区优势,积极向相关部委反映航材税率倒挂问题。不久前,财政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2021-2030年支持民用航空维修用航空器材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021年至2030年间,对民用飞机整机设计制造企业、国内航空公司、维修单位、航空器材分销商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的维修用航空器材,免征进口关税。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新政的实施意味着厦门建议再获采纳,预计每年可为厦门相关企业减负超亿元,将从根本上解决国内航空公司及维修单位进口维修航材关税成本高的问题。

厦门航空集团旗下共有209架飞机,运营国内外航线近400条,每年飞机维修都要花费20多亿元。“新政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免关税三千万元左右。”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建其告诉记者,此次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扩展到厦门航空国内外所有航线的维修用航材,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有效助推厦门航空做强做优做大。

如今厦门航空维修基地吸引太古飞机、新科宇航等16家专业航空服务企业集聚发展,年产值占全国的1/4。

最近一段时间,平潭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潘瑜和同事们开始整理材料,着手对一批执行车辆进行处置。平潭法院于2019年4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委托公证+政府询价+异地处置”财产执行云处理模式,受到了各方的好评,并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认可。2020年6月,该模式被国务院列入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又一项自贸区的“平潭经验”走向了全国。

“过去,法院要处理涉及异地车辆处置的案件,执行人员要到车辆所在地对车辆进行检查,再委托评估,经拍卖后,还需再跑一趟,直至车辆顺利交付,前后执行人员需要跑三趟。” 潘瑜告诉记者,按照传统的车辆拍卖处置模式,平潭法院一年只能处理100辆左右的车。

如何提高执行效率?平潭法院打破异地财产执行难的瓶颈,将法院、政府和社会力量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通过政府定向询价,企业无须预缴评估等财产处置费用,在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的同时,提升了财产处置效率和司法效率,执行工作做到无缝对接。

根据新的云处置模式,在执行车辆拍卖领域,已进入执行程序但又实际扣押在异地的涉案车辆,将由申请人向车辆扣押所在地公证机关申请对车辆实况进行公证视频取证,并出具权威性公证文书,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无需将车辆运回实验区内法院进行处置。

“现在一个小团队可以处理掉全国各地400多辆的车,办案的期限大大缩短,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潘瑜告诉记者,通过政府定向询价,企业无须预缴评估等财产处置费用,在减轻成本负担同时,财产处置效率也得到提高。法院干警未到异地现场情况下即可办理车辆解封、解押、过户等手续,实现财产高效流转。

厦门自贸片区。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平潭自贸区法庭。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创新红利释放 助推高质量发展

六年来,福建自贸区成了制度创新的沃土,各片区创新热情高昂,推出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举措,打造了一批响当当、有特色、企业认可的改革“名片”:

“一个平台、一个界面、一点接入、一次申报”,作为福建自贸区的代表性制度创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现已建成4.0版,联通40多个单位,提供100多项口岸政务管理和贸易服务,实现关港贸税金一体化全链条运作;

首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集合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号,简化登记注册手续,缩短企业创办周期,推进商事登记制度从企业设立直至注销退出的全链条改革,进一步鼓励投资兴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

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将投资建设项目从招商对接到竣工验收涉及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由116项精简至26项,办理流程整合为规划选址与用地、项目审批与核准备案、设计审查与施工许可、统一竣工验收等4个阶段,破解项目投资审批“审批慢、落地难”困局;

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强化协作,实现作业空间合并、作业时间一致、作业系统并行,场所设施、查验设备等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通关速度,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力推进了口岸大通关建设,为全国关、检机构改革探索了经验;

工程项目审批“五个一”, 通过“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解决企业在办理工程建设审批过程中反映的办理时间长、经过手续繁、提交材料多等问题,成为全国改革范本……

福建自贸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不断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一项项突破性的创新举措在福建自贸区内开花结果,发挥了深化改革“试验田”作用,将“良种”播向了全国。

截至2021年3月,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试验任务绝大部分已实施,累计推出480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96项,34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试点经验列入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179项创新成果由省政府发文在全省推广实施,12项“双自联动”创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实施。

福州、厦门、平潭三个自贸片区差异化探索成效显著。其中,福州片区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物联网产业培育方面不断深化;厦门片区以制度集成创新推动营商环境提升,营商环境14个评价指标获评“全国标杆”;平潭片区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方面勇于探索,积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

随着制度创新红利持续释放,福建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愈加稳健。累计新增企业10.79万户,注册资本2.35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是挂牌前的7.0倍、10.6倍。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近四成新增外资,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

风起云涌浪头劲,百舸争流立潮头。经过六年建设的福建自贸区,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起航,迈向新的征程。下一步,福建自贸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把自贸区建设工作融入到新发展格局中、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持续在创新发展、政策提升、开放合作、营商环境、复制推广、动能培育、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上发力,形成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连的良性循环,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排头兵”,推动自贸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来源:东南网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对冲成本的意思(对冲成本计算)

下一篇:沪港通手还是股数(沪港通的概念)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