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每日牛股推荐,股票每日推荐,每日股票推荐,股票预测 - - 股票预测网!

储蓄基金有哪些(储蓄基金提升措施)

2023-04-24 01:54分类:价值投资 阅读:

 

货币基金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由基金管理人运作,基金托管人保管资金的一种开放式基金,专门投向无风险的货币市场工具,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具有稳定收益性、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具有“准储蓄”的特征。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范围都是一些高安全系数和稳定收益的品种,所以对于很多希望回避证券市场风险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货币市场基金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在通常情况下既能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收益,又保障了本金的安全。

货币基金素有“准储蓄”基金之称,主要投资对象是: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同业存款等低风险证券品种。在所有基金产品中,货币基金的风险相对是最低,在绝大多数时候,货币基金均能获得正收益,是一种稳健的适合风险厌恶投资者的基金类型。

一、货币基金的特性

1、本金安全流动性强:货币基金投资的基本都是债券、银行存款等,投资品种决定了其在各类基金中风险是最低的,基本保证了本金的安全;而在资金流动强方面,也基本可与活期存款媲美。基金买卖方便,资金到账时间短,流动性很高,一般基金赎回第二天资金就可以到帐。

2、投资成本低收益率相对较高:买卖货币市场基金一般都免收手续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都是0,收益率相对较高:多数货币基金一般都能具有国债投资的收益水平。货币基金除了可以投资一般机构可以投资的交易所回购等投资产品外,还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及回购市场、中央银行票据市场进行投资,目前的收益率一般都达到4%以上,远比5年定存利率高。

3、分红免税复利效果:多数货币市场基金面值永远保持1元,收益天天计算,每日都有利息收入,投资者享受的是复.利,而银行存款只是单.利。每月分.红结转为基金份额,分.红免收所得税。

二、货基的投资构成与收益:

从资产配置来看,货币基金主要以协议存款以及银行存款、债券投资为主,其中协议存款让小额投资者通过货币基金的资金汇集、享受到大额资金的市场化利率。货币基金主要分享货币市场的投资收益,在目前存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货币基金具有比较高的优势。近1年货币基金的区间7日年化收益率基本在4%-5%左右,是活期储蓄利率的15倍以上。

货币基金的便捷性:

正常情况下,一般的货币基金还可以与该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其它开放式基金进行转换,方便快捷、高效灵活、成本又低,甚至有些激进公司经常出现互转免费的优惠活动。股市好的时候可以转成股票型基金,债市好的时候可以转 成债券型基金,当股市、债市都没有很好机会的时候,货币市场基金则是资金良好的避风港,投资者可以及时把握股市、债市和货币市场的各种机会。

关注小编,实用理财知识不断!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实战”打响。连日来,首批可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机构陆续上新相关产品。公募基金、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储蓄存款同台竞技,四类产品各有什么特点?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和配置?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四类产品相继登场亮相

根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产品主要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类。11月25日,人社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成都等36地入选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近期,各类入选产品陆续试点发行或公布。

11月20日,特定养老储蓄试点正式启动,五市发行首批产品,该试点源于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提出,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五个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不超过100亿元,试点期限为一年。

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储户在单家试点银行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存款本金上限为50万元。

稍早前,11月18日,银保监会公布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23家商业银行和11家理财公司。中国理财网信息显示,目前已有10家理财公司合计发行50只养老理财产品,包括38只固收类产品和12只混合类产品,风险等级普遍为二级(中低风险),仅2只为三级(中风险)。从运作模式和期限类型来看,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有47只,期限均为3年以上;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有3只,期限分别为7天-1个月(含)、6-12个月(含)和3年以上。

同日,证监会公布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和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共有40家基金管理人旗下129只基金入选。具体来看,129只基金均为养老FOF(基金中的基金),包括50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79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50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可覆盖预计退休时间为2025-2050年的人群;79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中,稳健养老FOF有59只,平衡养老FOF有18只,积极养老FOF有2只。

另外,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于11月23日公布,包括6家保险公司的7款产品,其中国寿寿险、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太平养老及国民养老分别有1款产品,泰康人寿有2款产品。7款产品形态上以两全险、年金险为主,有4款运行时间超过1年,并且在2021年已实现的实际结算利率均超过各自的保障利率。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的投资收益外,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还针对特定场景提供失能护理保险金、全残保险金等对应保障金。

如何配置个人养老产品?

目前,四类产品陆续上市发售,多家机构表示相关产品已开单,部分产品热卖。面对四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如何配置组合呢?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记者表示,从风险和收益水平来看,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分为不同的层次:特定养老储蓄产品由存款保险制度兜底,风险最小,收益相对较低,不过仍高于一般存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收益水平与储蓄存款产品类似,安全性也较好;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更高一点,风险也稍高,不过由于产品以固收类为主,整体风险水平仍相对较低;公募基金在长期投资下的回报率可能比理财产品、储蓄存款高得多,同时波动性也较大,在短期市场调整时可能有较大风险。

其中,相较于其他产品,特定养老储蓄产品有一些年龄限制和地域限制。比如,整存整取、零存整取需要“年龄+产品期限”大于55,整存零取需要年龄大于等于55周岁,且需要试点地区当地签发的身份证才能购买。此外,提前支取会损失一定的利息。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采访中指出:“特定养老储蓄产品购买和赎回门槛相对较高,不过这类产品一方面安全保本,另一方面也被大众熟知,可能会更受年龄较大的投资者或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偏好。未来,个人养老金账户经过一定积累需要做投资组合时,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一定会作为托底资产,成为投资组合中的基础性配置。”

董登新进一步表示,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没有积累,做投资组合不太现实,四类产品各有特色,可能会受到不同人群的欢迎。比如,理财产品兼具较低风险等级和较好权益资产配置能力,依托母行渠道优势,认知度、接受度较高,更能赢得银行网点储户信赖;年龄较大的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以及能提供健康保障、养老服务保障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想获得较高收益率的人群,比如年轻人,可能比较偏好养老目标基金产品。

记者注意到,首批入选的129只养老FOF均由存量养老FOF增设Y份额而来,Y份额有何优势呢?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记者表示:“监管针对Y类基金规定了相应条件,比如产品的申购费、托管费等费用,相比普通的A类、C类基金有非常大的费率优势。本身公募基金费率在四类产品中是较高的,通过费率优势,一定程度上能为公募基金产品带来更好的竞争力。”

公募基金在收益方面‘进攻性’更强,长期来看能产生较大的收益率差距。不过,个人养老金产品不能仅以收益率一个指标来评判。”黄大智指出,“养老要着眼长期,兼顾个人风险偏好、未来预期收益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对比短期收益率。个人养老金制度是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重要部分,考虑未来养老不能只看个人养老金这一部分,还要对个人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董登新也谈到类似观点,他表示,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税收优惠,对有缴纳个税能力的人有很好的吸引力,投资者一方面要遵从家庭总体的理财目标综合考虑,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对应风险和收益水平的产品。

曾刚指出:“个人养老金既满足了不同客户的多样需求,也满足了同一个客户多元化的配置需求。投资人可以根据个人风险偏好,结合实际养老需求进行不同类型产品的组合,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整体匹配。同时,尽可能利用封闭账户的特点,培养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

来源:央广网

流程编辑:TF016

近期北向资金持续流入,支撑市场震荡走高,行业上热点凌乱,持续性不强,在市场重新回到3230点时,建议重点关注:

1、3230附近突破的有效性;

2、能否有行业走出持续的主线行情。

 

我们看到,近期北向持续大规模流入,是支持行情延续的关键,而今年以来北向与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未来北向能否继续保持这样的态势?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而对于今年的判断,对于指数我们认为宽幅震荡的概率较大,因此在年初目前的市场主线不明的情绪下,建议稳扎稳打,增配“红利低波”产品。

红利低波是在去年我们推出“避险主题”时的主要策略之一,它自带的“高股息、低估值、低波动”特质,不仅可以满足弱势防御和资金降险的需求,对于想长期投资,尤其是初试权益的用户来讲,更是值得配置的经典价值款。红利低波策略并不算新兴的前沿概念,相反,它在全球资管领域中也可算是经典,且应用广泛。

拆解红利低波策略为何能给我们“越跌越买”的底气?

持续稳定的分红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经营稳定,业绩扎实可靠,有良好的经营现金流,通常还具备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特征。搭配低波动策略后,剔除波动率较高的股票,避免在股价狂热时买入,较好地控制波动和回撤风险,带来更好的长期投资体验。红利策略可筛选出稳定分红的公司,它隐含的逻辑是:能够拿出“真金白银”、持续稳定的做高分红的公司一定具备强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这些企业通常处于行业发展成熟期,经营稳定,盈利稳步增长的同时,估值也较低,安全边际相应更高。

低波动策略的核心在于保证选出的公司股价波动较小,在市场下跌时空间更加有限。通常高波动股票大多被过度炒作,甚至有估值“泡沫”,透支了未来收益。而低波动的股票通常关注度较低,可以在相对更低的价格买入,在未来获取收益。

将红利和低波两个策略结合起来,对追求稳健收益的用户是有不错吸引力的。

从这类指数筛选出的行业看,主要分布在银行、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成熟行业,其中基本面优秀的公司往往具备价值回归的空间,在震荡行情中更加具备韧性,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持续、稳定的分红派息收益。以天弘中证红利低波100指数为例,2020至2022连续三年录得正收益,期间市场多有震荡,产品体现出不错的配置价值。

“越跌越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股息率,是衡量分红多少的指标,股息率高的企业,除了“有钱分红”,通常还隐含着低估值的特性,因为在分红金额一定时,股价越低,股息率就会越高;

股息率=净利润x股息支付率/股票价格其中:

净利润是可用于分红的总额;

股息支付率是愿意拿来分红的比例;

股票价格受估值和盈利等影响上下波动;

从公式里,我们不难看出股息率和股票市值是负相关的:假如公司的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保持稳定,当股票价格下跌,股息率则会上升。如果持有的某个公司股价腰斩,跌幅50%,对应股息率将被放大至原有的2倍,此时我们应追加买入更“高股息”的这家公司。

有点晦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更直观感受股息率和投资回报的实际关系:

以中证红利低波100指数为例,我们在 2017.5.30- -2022.5.30这五年中任意时点买入指数并持有2年,忽略交易费用,我们的投资回报和指数股息率表现出下面这张图的关系:在指数股息率越高时买入,投资的回报整体将会越高;

 

随着股价持续下跌,股息率不断上升,对市场中资金而言将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公司能稳定分红,同时估值较低,深度价值投资者将会出手,买方力量渐强,股价就有了支撑,可以期待估值修复的行情了。

P.S.深度价值派的投资人认为认知是有限的、企业的成长是不确定的,内在价值才更实际,所以更关注股票的当前价值,注重风险控制,强调安全边际,主要赚价值回归和股息率的钱。代表性的人物,海外如格雷厄姆,也是巴菲特的老师,国内公募如丘栋荣、曹名长。他们的持仓以低估值和高股息股票为主,估值处于历史估值区间较低的位在置,行业景气处于低位。

所以,红利低波的“底”可以视为市场的深度价值底,是债券资产向股票资产过渡的支点。审视红利低波策略,与其认为它是在去年的弱市中“脱颖而出”,不如讲是深度价值这种长期主义的“经典回归”。

防守属性外,红利低波也具备一定进攻能力,就当前推荐逻辑而言,我们认为有2条值得关注:

稳地产+稳经济,政策呵护金融地产行业

金融+地产相关行业的权重合计超过指数的40%,随着地产“三支箭”、中央工作经济会议的定调及后续举措陆续推出和落实,“政策底”后行业的复苏有希望为优质地产商和链上的建筑、消费建材,以及与地产行业紧密关联的银行业带来更多修复性行情,不少优秀地产链公司甚至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占率,带来更多价值。这也为红利低波100指数提供更多可能得上涨空间。

 

央企价值重估带来的机会

去年末开始市场曾经热议“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客观数据观察,我们选择中证国有企业综合指数(000955)来代表沪深两市的央企和国企上市公司,当前PE-TTM约11X,处于过去10年中25%的历史分位,对比Wind全A的17X估值,对应40%历史分位的水平,国有企业整体估值是偏低的,但从ROE和股息率角度,国企整体领先于市场。

从实际承担的角色看,国有企业在金融、电力、地产、国防、交建等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在去年末的金融街年会上,证监会主席提及要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

在红利低波100的成分股中,可以看到大 量相关的企业:100只股票中,72家是国企,合计权重72%,其中央企25家,合计占指数权重的26。

长期看,经历国企改革,上市央企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得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新的时期下估值有望修复;中短期角度,当前经济走在复苏进程中,部分央企逆周期特征明显,再加上低估值、高股息的特征,具备较好的配置性价比。

总结一下,红利低波以“低估值+高股息”等相对稳健的投资策略为主,同时具有相对适中行业分布,行业风险分散,也体现了与特定高分红行业指数具有一定的差异。从指数长期表现来看,红利低波指数是具有获得长期股息回报、下行空间相对较小、同时可期获取阶段性行业弹性的股票指数。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固收和权益资产之间,将红利低波指数作为长期资产配置的权益底仓。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盈利及最低收益,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过往业绩及净值高低,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投资者在做出基金投资决策时,应认同“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基金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导致的投亏损,由基金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确认已知晓并理解产品特征及相关风险,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本页面产品由相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招商银行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

业界分析,2023年国内资产定价最重要的主线不是实体增长增速高低,关键在于金融层面的居民资产负债表重塑,超额流动性才是关键宏观主线

 

 

文|《财经》记者 严沁雯

编辑|袁满

 

新的一年,提振内需的重要推手会是什么?

 

2022年经历大幅增长的居民存款,被市场寄予厚望。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与2021年全年数据对比,多增7.94万亿元。

 

居民存款行至历史高位,“超额储蓄”成为热议概念。《财经》记者注意到,已有多家券商对此进行测算。其中,据民生证券利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进行估测,2022年居民“超额储蓄”规模约为7.4万亿元。

 

巨量“超额储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国内资产定价最重要的主线不是实体增长增速高低,关键在于金融层面的居民资产负债表重塑,超额流动性才是关键宏观主线。”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团队在研报中指出。

 

不过,“超额储蓄”最终能否释放,在市场看来目前仍是未知。研究人士指出,不宜高估超额储蓄对消费损失的回补能力。另一方面,其能否释放关键在于居民能否走出压抑的风险偏好收敛状态。

 

规模逾7万亿元,“超额储蓄”的由来

2023年伊始,部分地区烟火升腾的景象传递着消费回暖的信号。而在过去一年,受未来预期等因素影响而减弱的居民消费意愿备受关注。与之对应的,是居民对于存款意愿的增多。

 

央行在过去一年发布的四个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均显示,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对比,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最大。

 

数据的变化更为直观(如下图所示),2022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较2020年多增6.54万亿元,较2019年多增8.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来源:Wind数据

 

 

居民存款为何在2022年攀升显著?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财经》记者,居民存款增长较快,一方面反映国内一揽子纾困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另一方面,由于散发疫情短期干扰等,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居民对就业和收入前景预期,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指出,2022年居民部门存款大幅增加既有主动因素也有被动因素,除了自发的意愿行为,受疫情影响,人流、物流被按下“慢进键”,居民消费场景缺失,抑制了线下消费的修复,居民不得不被动储蓄。(具体可参考往期报道《居民存款多增4.72万亿,今年为什么不一样?》)

 

多重因素共振下,居民存款升至历史高位,“超额储蓄”概念由此而来。据民生证券测算,2022年居民“超额储蓄”规模(研报测算方式为:实际储蓄总量-潜在储蓄规模)约为7.4万亿元。(注:此处“潜在储蓄规模”为没有疫情扰动之下居民部门应该持有的储蓄规模)

 

在多家机构看来,相对于支出端消费意愿的下降,居民资产配置的变化是主因。也就是说,居民将其他财富转移至存款。其中,减配房地产贡献了较大比例。

 

从具体形成机制来看,民生证券将其归为四方面:疫情压制消费,居民消费节制贡献约2万亿元;地产价格下行,居民减配地产贡献约4万亿元;理财净值化波动,居民赎回理财增配存款贡献约0.8万亿元;减税降费规模空前,带动居民“超额储蓄”累计约千亿级别规模。

 

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团队指出,从存量增速上看,截至2022年12月,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增速已经回落到了5.4%,居民存款同比增速则上升到17.3%,两者出现明显的背离,而此前长期都是居民贷款增速要远高于存款增速。分化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居民部门2022年主动降杠杆的趋势。

 

风险偏好待激活,“超额储蓄”去向何方

居民的行为变化是形成当前“超额储蓄”的重要原因。进入2023年,市场普遍关注规模庞大的“超额储蓄”会否获得释放。

 

在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团队看来,居民的“超额存款”主要由消费场景缺失、房地产销售的回落和理财产品回表所形成,2023年预计各行业均将有一定的改善能够带动预防性储蓄的消耗。

 

不过周君芝团队提到,“超额储蓄”怎么形成,与其流向何处并不相关。“居民‘超额储蓄’形成,根源在于风险偏好极度收缩。”上述团队指出,在2023年居民超额储蓄能否释放,关键居民部门风险偏好能否被有效激活,而非取决于简单的消费场景是否有所修复。

 

基于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超额储蓄”能否成功转化为需求不宜过于乐观。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财经》记者,2022年整体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回归到2015年,成交量萎缩超过25%,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房地产全面呈现出市场销售回落、多家民企债务违约、土地市场流标持续等特点,标杆房企销售全面萎缩。

 

“在此背景下,各种宽松政策优化贯穿全年,中央及地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年底金融十六条政策出台,支持房企融资‘三箭齐发’,房地产宽松政策越来越多,但目前看,虽然政策宽松出现,市场依然低迷。”张大伟表示。

 

在消费方面,天风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宋雪峰团队指出,收入修复是2023年消费修复的前置条件,收入预期和收入来源都会影响消费修复。

 

同时宋雪峰团队认为,国内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主要集中在城镇人群/高收入人群手中,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端明显承压且缺乏财政转移收入来源,2022年储蓄率不升反降。

 

由此,2023年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改善,储蓄率回落,高端可选消费如奢侈品消费有望率先改善,但是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整体消费反弹的支持力度有限。

 

另一方面,招商策略张夏团队预测,2023年投资者通过基金、保险、融资买入、直接转账投资股票的增量资金较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净买入的年份变化不大,但较2022年会有明显增长。预计2023年居民存款储蓄通过基金和股票直接流入A股的规模为8000亿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回顾以往居民超额储蓄的类似经验,周君芝团队认为,超额储蓄并非一年释放完毕,超额储蓄不一定流向单一板块,影响单一领域。居民超额储蓄流向哪里,关键是哪个板块对居民资金有足够吸引力。

 

“2013年创业板牛市、2012年非标扩张,2014年股票牛市,2015年地产牛市,多少有2012年超额储蓄释放的影子。”上述团队指出。

 

提振内需为重点,货币政策“接棒”财政?

 

尽管市场对“超额储蓄”寄予厚望,但其能否释放尚是未知。

 

从贷款端数据来看,据央行披露,2022年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较2021年同比少增4.09万亿元。

 

“住户贷款增长乏力需引起重视。贷款数据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房消费需求意愿不高。”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财经》记者。

 

若“超额储蓄”未能释放,与新一年的政策有何关联?

 

民生证券周君芝团队指出,2022年财政一直为居民部门超额储蓄“买单”:当消费和地产失去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基建扩张顶上,保证经济增长及居民收入不过度下降;当地产价格下行低价民营房企信用收缩,财政信用顶上,保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不收缩。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

 

以上可见2022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非贷款渠道创造的货币增多。“存贷差扩大实际是宏观政策协同发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体现。”央行曾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

 

“若2023年居民超额储蓄无法释放,甚至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财政需要扩张来稳定增长并维持金融扩表,而这两点也是居民超额储蓄积累的土壤。”民生证券周君芝团队认为, 2023年财政重点已非简单的基建扩张和金融扩表,居民超额储蓄增扩土壤不在。

 

招商宏观张静静团队则指出,考虑到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制约,2023年货币政策或将“接棒”财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降息+结构性政策工具将成为中国式QE(量化宽松)的主要特征,并对消费、地产等领域带来提振。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分别占22.8%和15.5%,大部分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占比高达61.8%。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据较第三季度还增加了3.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居民储蓄意愿仍在提升。

 

在董希淼看来,2023年,提振居民消费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中之重。

 

“应针对居民消费不振这一重点,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居民工作,增长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董希淼指出,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对居民大宗消费特别是汽车消费的支持;加快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十六条”,加大对房地产企业流动性支持,更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进一步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

https://www.shideke.com

上一篇:交易现货知识(现货交易入门教程)

下一篇:股票行情(爱建股份)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